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不同植被恢复方式下土壤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 |
| |
作者姓名: | 赵元 张伟 胡培雷 肖峻 王克林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 长沙 410125;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 环江 547100;中国科学院大学,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联合重点项目(U20A2011);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桂科ZY20198012);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0GXNSFBA297016) |
| |
摘 要: | 植被恢复被认为是提升退化区域土壤有机碳(SOC)固持的有效措施。然而,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植被人工恢复和自然恢复模式下SOC不同组分变化特征、稳定性和固持能力的研究还较缺乏。以典型喀斯特峰丛洼地为研究区,以耕地为对照,以恢复15年的人工恢复(人工林)和自然恢复(耕地撂荒后植被自然演替为灌丛)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下SOC、颗粒态有机碳(POC)、矿质结合态有机碳(MOC)、易氧化态有机碳(ROC)、惰性碳指数(RI)和SOC相对固持能力(SCScapacity)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人工林和灌丛SOC、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耕地,且灌丛POC和ROC含量显著高于人工林,MOC则在三者之间差异不显著;(2)与耕地相比,人工林和灌丛RI显著下降,但SCScapacity差异不显著。研究表明,桂西北喀斯特峰丛洼地植被恢复15年后主要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且自然恢复比人工恢复更有利于于提升土壤活性碳组分;然而,耕地退耕后短期内土壤碳稳定性并未增加,强调植被恢复后避免再次毁林开荒对于维持土壤碳固持的必要性。
|
关 键 词: | 土壤有机碳 碳组分 惰性碳指数 植被恢复 喀斯特 |
收稿时间: | 2021-01-14 |
修稿时间: | 2021-10-24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