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被类型变化对长白山森林土壤碳矿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王丹 吕瑜良 徐丽 何秀 徐志伟 赵宁 王瑞丽 何念鹏 |
| |
作者单位: |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重庆 400715;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武汉 430070;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项目(XDA050506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1290221;31270519) |
| |
摘 要: | 土壤有机质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土壤有机质分解速率及其温度敏感性对生态系统碳循环及其碳汇功能具有重要影响。为揭示植被类型变化对森林土壤有机质分解的影响,以长白山针阔混交林的原生林和次生林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土壤在不同水分(30%、60%和90%土壤饱和含水量(SSM))和不同温度(5、10、15、20、25和30 ℃)下培养,在为期56 d的培养期内分9次测定土壤碳矿化速率。实验结果表明:植被类型、培养温度和水分对土壤碳矿化速率具有显著影响,且三者间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P < 0.001)。次生林土壤碳矿化累积量显著高于原生林(P < 0.05),在90% SSM和温度30 ℃培养状况下分别为346.41 μgC/g和241.01 μgC/g。包含温度和水分的双因素模型可很好地拟合土壤碳矿化速率的变化,温度和水分可共同解释土壤碳矿化速率的82.7%-95.9%变异。次生林土壤碳矿化温度敏感性(Q10)显著高于原生林;水分对温度敏感性的影响较复杂,次生林在60% SSM最高,而原生林在90% SSM最高。总之,原生林遭砍伐后将会加速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从而降低土壤有机质含量;另外,根据Q10值可以预测次生林土壤有机质的分解速率对全球变暖反映更明显。
|
关 键 词: | 水分 植被类型变化 土壤呼吸 土壤有机质 温度 温度敏感性 Q10 |
收稿时间: | 2013-05-26 |
修稿时间: | 2013-07-29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