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扰动下沉积物氧气特征分析 |
| |
引用本文: | 商景阁, 张路, 王建军, 张波, 范成新. 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扰动下沉积物氧气特征分析[J].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4): 610-615. DOI: 10.3724/SP.J.1035.2011.00610 |
| |
作者姓名: | 商景阁 张路 王建军 张波 范成新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 210008;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 |
| |
摘 要: | 为研究中国长足摇蚊幼虫(Tanypus chinensis)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采集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借助高精度溶氧微电极,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下,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氧气在流动培养体系中浓度的变化和在扩散边界层中的扩散过程这两种方法计算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两种底栖生物扰动均能提高沉积物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且微电极法的计算值要低于流动培养法。通过溶氧微电极剖面能够准确的获得氧气渗透深度的信息。结果发现:长足摇蚊幼虫的扰动能提高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并造成氧气在沉积物内空间分布的差异,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后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由无扰动的6 mm增至10 mm。与长足摇蚊幼虫相比,霍普水丝蚓扰动没有增加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及造成空间分布差异。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发现,在生物扰动作用下,由于生物作用的影响,根据氧气在扩散边界层的扩散得到的值可能会低估氧气的界面交换速率。
|
关 键 词: | 中国长足摇蚊幼虫 霍普水丝蚓 太湖 表层沉积物 氧气 生物扰动 |
收稿时间: | 2010-05-10 |
修稿时间: | 2011-01-26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