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在三个鲇形目鱼类种群间适用性研究
引用本文:吴旭东, 连总强, 侯玉霞, 李力, 肖伟. 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在三个鲇形目鱼类种群间适用性研究[J]. 水生生物学报, 2011, 35(4): 638-645. DOI: 10.3724/SP.J.1035.2011.00638
作者姓名:吴旭东  连总强  侯玉霞  李力  肖伟
作者单位:1.宁夏回族自治区水产研究所, 银川 750001
2. 通威股份有限公司, 成都 610041
3. 中国农业大学理学院, 北京 10009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宁夏自然科学基金,宁夏自然科学基金
摘    要:研究分析了12对大口鲇(Silurus meriaionalis)微卫星标记引物在兰州鲇(Silurus lanzhouensis)、鲇(Silurus asotus)及革胡子鲇(Clarias fuscus)各群体间通用性。结果表明,大口鲇微卫星标记引物除位点DQ223147、DQ223160扩增无特异性条带,位点DQ223149、DQ223159无多态性外,其余8对在这几种鲇形目鱼类中具有较高的通用性,每个位点等位基因数为2—15个不等;不同重复拷贝类别的位点以富含AC重复单元的等位基因数较多,多态性比较丰富。4个群体平均观测杂合度为0.7571,平均期望杂合度为0.6870,平均多态性信息含量0.6441,均为高度多态,说明这8个位点适用于鲇形目鱼类的遗传学研究。采用Nei’s遗传距离(D)绘制NJ系统发育树,4个群体聚成两大类,兰州鲇与鲇群体先聚类后和大口鲇聚为一大类,革胡子鲇聚为另一大类。8个有效微卫星位点中3个具有特异基因型的稀有等位基因位点(DQ223146、DQ223151与DQ223173),可区分4种鲇形目鱼类,作为其种质鉴定的标记位点。借用已有鲇形目鱼类遗传标记资源,增加同目鱼类遗传连锁图谱上遗传标记的密度,将对今后开展鲇形目鱼类种质资源保护及分子育种奠定坚实基础。

关 键 词:大口鲇  鲇形目  微卫星标记  多态性  适用性
收稿时间:2010-10-25
修稿时间:2011-04-0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水生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