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芦芽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构建机制
作者姓名:郑梦瑶  李媛  王雪蓉  张越  贾彤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黄土高原研究所, 太原 03000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171524);山西省高等学校科技创新项目(2019L0005);山西省留学回国人员资助项目(2021-018);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22Y121);山西省研究生教育创新项目(2023KY129)
摘    要:原生动物是土壤微生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和还原者的双重角色, 担负着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健康以及能量流动枢纽等重要功能。研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特征及其构建过程, 对认识各类生态系统中原生动物群落多样性维持机制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芦芽山森林、灌丛、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 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 探究不同植被类型下原生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及构建机制。结果表明: 芦芽山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分属于9界、23门、58纲、117目、215科、335属和1,979个可操作性分类单元。芦芽山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α多样性在森林与草地、灌丛间没有显著差异。不同植被类型的原生动物群落结构具有差异。冗余分析结果发现, 土壤总磷和含水量是决定不同植被类型原生动物群落结构的重要环境因子。零模型结果表明, 芦芽山3种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构建过程均以随机性过程占主导。分子生态网络分析显示, 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复杂性从高到低依次为草地、灌丛和森林。研究结果揭示了影响芦芽山森林、草地和灌丛土壤原生动物群落在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的关键生态因子, 初步探明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原生动物群落的复杂性及其构建机制, 为深入了解土壤各营养级生物类群落的相互关系及其构建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关 键 词:原生动物  群落多样性  植被类型  群落构建  
收稿时间:2023-11-06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