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
引用本文:何蕾,华尔,刘晓收,张志南.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及分布特征[J].生态学报,2019,39(8):2794-2805.
作者姓名:何蕾  华尔  刘晓收  张志南
作者单位: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生命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576135)
摘    要:分别于2011年6月和11月,搭载"东方红2号"科学调查船在渤海海域(37.0°—40.0°N,118.0°—122.0°E)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的取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不均匀,表现为黄河口附近及近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显著低于其他海域。小型底栖动物6月平均丰度高于11月,分别为(1012.7±519.1)个/10 cm~2和(829.5±385.8)个/10 cm~2, 6月平均生物量低于11月,分别为(570.8±307.6)μg干重/10 cm~2和(661.3±310.9)μg干重/10 cm~2。两个航次共鉴定出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95.0%和90.3%,占小型底栖动物总生物量的67.4%和45.3%。其他数量上较重要的类群还有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动吻类和双壳类等。其中,多毛类丰度具有显著的季节差异,其11月丰度高于6月。两个航次分别有93.6%(6月)和91.1%(9月)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层沉积物内,没有表现季节性垂直迁移。对小型底栖动物生物数据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含水率呈显著负相关,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这三个因子是决定研究海域小型底栖动物分布的重要因素。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的BIOENV相关分析表明,水深、有机质含量的组合能够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与渤海海域30年来的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比较发现,在过去30年里,渤海小型底栖动物(包括海洋线虫)丰度逐渐增加,而其中的底栖桡足类丰度却在逐渐减少。沉积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干扰是引起渤海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变化的重要因素。

关 键 词: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渤海
收稿时间:2018/1/29 0:00:00
修稿时间:2018/9/26 0:00:00

Meiofauna assemblag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
HE Lei,HUA Er,LIU Xiaoshou and ZHANG Zhinan.Meiofauna assemblage composition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Bohai Sea during summer and autumn[J].Acta Ecologica Sinica,2019,39(8):2794-2805.
Authors:HE Lei  HUA Er  LIU Xiaoshou and ZHANG Zhinan
Institution: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and College of Marine Life Sciences,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003, China
Abstract:
Keywords:meiofauna  free-living marine nematodes  abundance  biomass  Bohai Sea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