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群落演替对夏蜡梅种群分布和数量的影响
作者姓名:刘华红  周莉花  黄耀辉  包志毅  赵宏波
作者单位: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 临安 311300;亚热带森林培育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临安 3113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01571, 31401902); 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2012C12909-9, 2012C12909-19)
摘    要:对夏蜡梅(Sinocalycanthus chinensis(Cheng et S.Y.Chang)Cheng et S.Y.Chang)所有分布地(浙江临安、天台和安徽绩溪)进行了详细调查,分析夏蜡梅种群面积、密度、结构和群落特征等,并与前人调查结果对比,阐明群落演替对夏蜡梅种群的影响。10余年来,由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以及自然保护区的建立等)以及夏蜡梅分布地林地经营模式的改变,不同夏蜡梅群落呈现发展演替的不同状态,从而对夏蜡梅种群产生了显著影响。从群落类型来看,较为稳定的种群为大明山、西坑、白水坞、捣臼孔种群,种群结构为增长型或稳定型,群落处于乔木或顶级乔木阶段,原生植被保存较好,生境相对稳定,各物种在长期竞争中趋于稳定;直源种群为严重衰退的种群,群落经历了从灌丛阶段向灌乔阶段演化,原来同层次的常绿乔木逐渐形成密集的乔木层,郁闭度高,造成夏蜡梅生长不良甚至死亡,幼苗缺少或数量少,更新困难,此区域的夏蜡梅呈逐渐退化消亡趋势;而溪古坪、龙塘山种群所处群落正是属于这种群落演替的早期阶段,处于衰退过程中种群,不加人工干预也会逐渐退化;而双石边、经过坪等种群虽目前数量多,分布集中,更新良好,但变数最大,一旦人工干扰加剧或消除,则种群结构将快速发生变化,走向消亡的几率极大。该研究结果可为夏蜡梅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群落演替  夏蜡梅  种群分布  数量  结构
收稿时间:2014-05-22
修稿时间:2015-10-21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