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近70年来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水沙特征演变及其对生态恢复的响应
作者姓名:薛帆  晁智龙  何亮  易海杰  许小明  邹亚东  贺洁  吕渡  张晓萍
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 杨陵 712100;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西安 710068;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杨陵 71210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877083, 41440012, 41230852)
摘    要: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退耕还林(草)等生态环境建设,对不同植被类型区和治理度下的水沙过程均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以北洛河流域为例,基于1952—2019年实测水文数据,采用水文统计法,对比分析了上、中、下游等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生态恢复对水沙数量、径流调节、影响因素贡献等的影响及其差异。结果显示:(1)上、中、下游年均径流深分别为30、23、21 mm,产沙量为0.6、0.05、-0.02亿t。中游年均产流量占流域总水量的51%,上游年均产沙量占流域总沙量的90%以上。(2)上、中、下游径流深极显著减少,减少率分别为-0.28、-0.16、-0.43 mm/a;上游产沙量以0.02亿t/a速度极显著降低,中、下游产沙量不显著减少。(3)上、中、下游的削洪、补枯程度逐年代增加,与20世纪60年代比,21世纪10年代洪水期流量(Q5)分别减少了63%、45%、60%,上游枯水期流量(Q95)增加了68%,中游20世纪80年代枯水期开始产流。(4)与20世纪60年代比,上、中、下游21世纪10年代人类活动对产流量减少的贡献率分别为94.7%、26.7%...

关 键 词:水沙特征  生态恢复  水土保持  不同地貌和植被类型区  北洛河
收稿时间:2020-12-10
修稿时间:2022-09-19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