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表面活性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合成机理
引用本文:吴清平, 蔡芷荷, 张菊梅, 周小燕, 姚汝华,.表面活性素的结构特性及其生物合成机理[J].微生物学通报,1998,25(6):351-353,324.
作者姓名:吴清平  蔡芷荷  张菊梅  周小燕  姚汝华  
作者单位:1.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 2.华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资助
摘    要:微生物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生物表面活性剂(biosurfactant),它们在工业、生物技术及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应用正受到重视。1968年Arima等首次发现由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subtilis)IFO3039产生的脂肪多肽,它是一种生物表面活性剂,呈晶状,商品名为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表面活性素最初被分离并鉴定为纤维蛋白凝集抑制剂,后来发现它能溶解红血细胞及某些细菌的原生质球和原生质体,并能显著地降低水的表面张力,使其表面张力从72mN/m下降至27mN/m,是已报道的最强的生物表面活性剂1],具有广泛的潜在工业应用前景,如油类回收及感…

关 键 词:表面活性素    结构特性    生物合成机理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