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时间是限制鸟类迁徙活动的关键因素之一。鸫科候鸟两性不同的身体特征以及成幼不同的换羽模式可能使它们的秋季迁徙停歇模式出现较大的种内差异。于2021年和2022年秋季,在福建省明溪县开展鸫鸟环志,共环志了643只鸫科候鸟,包括白眉鸫 (Turdus obscurus)(364只)、灰背鸫 (T. hortulorum)(161只)、乌灰鸫 (T. cardis)(59只)、虎斑地鸫 (Zoothera aurea)(15只), 白腹鸫 (T. pallidus)(20只), 白眉地鸫 (Geokichla sibirica)(3只) 和斑鸫 (T. eunomus)(1只)。比较了三种优势鸫的迁徙时序和身体特征的种内和种间差异,分析了它们的迁徙动态,以及翅长和脂肪级分布。结果显示,白眉鸫和乌灰鸫成鸟的抵达时间分别比幼鸟早2天和3天。三种鸫的抵达时间都没有性别差异。白眉鸫的抵达时间比灰背鸫和乌灰鸫分别晚3天和2天。白眉鸫成鸟的翅长显著长于幼鸟,而灰背鸫和乌灰鸫的翅长没有显著差异,拥有更长的翅膀可能是白眉鸫成鸟比幼鸟先到的原因。白眉鸫和灰背鸫的翅尖指数随到达时间呈显著下降的趋势,脂肪含量则随到达时间显著上升,表明这两种鸫存在迁徙距离较长的个体更早到达,并且脂肪水平较低的规律。三种鸫的迁徙高峰期均少于10天,平均脂肪级均小于2级,表明鸫科候鸟可能采取了能量最小对策,并在较短时间内集中通过明溪。明溪县是鸫科候鸟重要的中途停歇地。应做好栖息地保护工作,为鸫科候鸟提供高质量的栖息环境。在鸫科候鸟的迁徙高峰期间,应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以免影响鸫类的停歇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