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湿地植物与湿地农田作物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 |
| |
作者姓名: | 邹元春 吕宪国 姜明 戴国华 |
| |
作者单位: | 1.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1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2.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长春,130012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东北捺兴科技行动计划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 |
| |
摘 要: | 分析了三江平原自然湿地的优势种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乌拉苔草(Carex meyeriana)、毛苔草(C. lasiocarpa)和湿地农田中的大豆(Giycine max)和水稻(Oryza sativa)各器官铁含量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种湿地植物各器官的铁含量呈金字塔构型,成熟期(9月)时位于金字塔尖的叶的铁含量约为位于塔底的下草根层(地下20~30 cm)的3.08%、4.42%和1.18%;幼龄期(5月)的铁含量垂直剖面Logistic拟合很好,R2分别达1.0000、0.9902和0.9954;整个生长季地下部分铁含量均逐渐降低,而地上部分具有种间和器官间差异。相比之下,农作物大豆和水稻的铁库主要集中在地下根系中,且随生长季的延长而逐渐富集;地上部分的铁含量远低于根系,其中地上部分又以叶的含铁量最高,随生长期的延长有所增加,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67%和75.61%;成熟期作为种子的大豆和稻米铁含量最低,仅相当于同期根铁含量的5.50%和0.44%。不同物种间相同器官铁含量的差异随生长期不同而变化。湿地植物对土壤铁的富集能力要大于湿地农田作物。
|
关 键 词: | 湿地 植物 铁 三江平原 |
收稿时间: | 2008-06-03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