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以结核分枝杆菌丙氨酸消旋酶为靶点的抗结核药物筛选及其与D-环丝氨酸的共结晶
作者姓名:马娟娟  张国防  陈帅  姚丽娜  刘祥
作者单位:1.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 300457;1. 天津科技大学 天津 300457;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 300457;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 300457;3.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 300457;3. 南开大学 天津 300071;2. 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 天津 30045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No. 31200641);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专项(No. 10ZCKFSY08600,11ZCKFSY06900,11ZCKFSY06300)
摘    要:【目的】阐释结核分枝杆菌丙氨酸消旋酶原有抑制剂D-环丝氨酸的作用机制,建立丙氨酸消旋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并用此模型筛选到新的抑制剂分子。【方法】将结核分枝杆菌中丙氨酸消旋酶基因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得到可溶性的大量表达。表达后的蛋白质通过镍离子亲和层析和阴离子交换层析得到纯化,一方面将纯化后的蛋白和D-环丝氨酸共结晶以解析其抑制剂作用的分子机制。另一方面建立并优化丙氨酸消旋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体系,用D-环丝氨酸验证体系的可行性并用该体系筛选本实验室药物库中的384种小分子片段、792种化合物及2 200种中药样品。【结果】得到的共晶晶体衍射能力2.50?,晶体空间群为P41212,晶胞参数a=b=163.92?,c=57.44?。结构分析表明,D-环丝氨酸进入活性位点之后与磷酸吡哆醛相互作用形成磷酸吡哆胺,使得磷酸吡哆醛的C4?原子与K42之间的相互作用被破坏,从而改变了结核分枝杆菌丙氨酸消旋酶的活性中心氢键网络。同时经D-环丝氨酸验证建立的抑制剂筛选体系可行,获得阳性化合物分子2个。【结论】依据我们所建立的高通量筛选体系可以有效地为结核分枝杆菌丙氨酸消旋酶筛选到可信的抑制剂分子。

关 键 词:结核分枝杆菌  丙氨酸消旋酶  抗结核药物  D-环丝氨酸  药物筛选  蛋白质结晶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微生物学通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