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现存蜉蝣翅基纵脉走向及愈合模式(昆虫纲:蜉蝣目)
作者姓名:周长发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苏省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21009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师范大学校科研和教改项目
摘    要:有翅昆虫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模式在系统发育重建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现存蜉蝣翅基纵脉的走向及愈合状况在大部分种类变化极大,无法推测其原始状况,只在极少数种类保留有部分可见残迹。中国拟短丝蜉Siphluriscus chinensis的翅基保留有独立的亚前缘脉弓、部分中脉M和肘脉Cu主干以及前中脉MA及径分脉Rs的走向痕迹。据此并结合红斑蜉Ephemera rufomaculata 和大网脉蜉Chromarcys magnifica翅基的相关特征,本文提出了蜉蝣目主要纵脉基部走向及愈合的基本模式,其要点有:中脉主干在基部与径脉主干独自发出后先接近或愈合后又分离、它们各自分成两支后的前中脉及径分脉又先愈合再分离、肘脉始终独立。这种中脉与径脉先接近或愈合后分离的模式非常接近新翅类的情况而与蜻蜓很不相同(在蜻蜓,中脉与肘脉在基部愈合) 。亚前缘脉弓的作用相信是加强了因翅基骨板发达而相互远离的纵脉间的连结作用。这个假说也可以来解释蜻蜓复杂脉相的形成原因。

关 键 词:蜉蝣  蜻蜓  新翅类    翅脉  系统发育  飞行  动力学  
文章编号:0454-6296(2007)01-0051-06
修稿时间:2006-03-27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昆虫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