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 现状及未来 |
| |
作者姓名: | 肖治术 肖文宏 王天明 李晟 连新明 宋大昭 邓雪琴 周岐海 |
| |
作者单位: | 1.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农业虫害鼠害综合治理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01 2.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5 3.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871 4.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8 5.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 北京 100875 6.广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珍稀濒危动植物生态与环境保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珍稀濒危动物生态学重点实验室, 广西桂林 541004 7.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北京 100049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41);中央林业改革发展资金和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运行经费 |
| |
摘 要: | 智能传感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创新应用极大地提升了人类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恢复方面的潜力。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案例,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 (1)对过去30年间(1991-2021年)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 (2)结合国内2011年以来的典型案例, 对技术方法、物种发现与编目、形态与行为研究、生态学研究和保护管理等主题领域的进展进行总结分析; (3)结合国外近期的典型案例, 对红外相机监测与研究的重点领域进行评估分析; (4)对中国野生动物红外相机监测研究的未来发展提出相关建议。通过回顾, 本文旨在明晰国内外红外相机技术在野生动物监测研究中的创新应用和发展趋势, 为中国在该领域的未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研究网络建设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为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提供决策支持和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红外相机技术 野生动物监测 物种编目 动物行为 生态学 保护管理 自然保护地 |
收稿时间: | 2022-08-07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物多样性》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