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类物种多样性调查 |
| |
作者姓名: | 杨天友 姚杰 杨传东 |
| |
作者单位: | 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铜仁554300;铜仁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铜仁554300;铜仁学院农林工程与规划学院 铜仁554300;铜仁学院贵州省梵净山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铜仁554300 |
| |
基金项目: | 贵州省重点实验室项目(黔科合平台人才[2020]2003号),铜仁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铜市科研[2020]128号),铜仁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专项项目(trxkm[2018]12号),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青年科技人才成长项目(黔教合KY字[2019]170),贵州省科技厅联合基金项目(黔科合LH[2014]7374号) |
| |
摘 要: | 2018年7月至2021年2月,采用栖息地调查法和网捕法对贵州洋溪省级自然保护区翼手目动物物种多样性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翼手目动物3科6属13种,包括蝙蝠科5种,菊头蝠科5种,蹄蝠科3种。按照中国动物地理区划,以东洋界种类为主,共有11种,另有2种为广布种。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哺乳动物》近危级(NT)7种、无危级(LC)物种6种;列入IUCN物种红色名录近危(NT)级1种,无危级(LC)12种。此次在洋溪自然保护区共调查了27个洞穴,其中20个洞穴有蝙蝠栖息。大蹄蝠(Hipposideros armiger)分布最广,在10个洞穴有分布;其次是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i),在8个洞穴发现;小菊头蝠(R.pusillus)在7个洞穴有分布。对蝙蝠栖息洞穴的干扰情况进行调查发现,超过一半(55%,n=20)的洞穴存在人类干扰活动,如村民进洞游玩、在洞内饲养家畜、驱赶蝙蝠、进行祭祀活动以及破坏洞口等。建议对村民在洞内养殖家畜、游玩、驱赶蝙蝠等行为加以限制,并通过引导村民文明祭祀、对被封洞口进行疏通、对古老建筑进行修缮等方式,加强对该地区蝙蝠的保护。同时还建议对该保护区的蝙蝠及其栖息地进行长期监测。
|
关 键 词: | 翼手类 洋溪自然保护区 物种多样性 保护 |
收稿时间: | 2021-02-28 |
修稿时间: | 2021-10-27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