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贵州罗甸干田坳晚二叠世生物礁基本特征研究*
引用本文:刘冬洋,喻美艺,Daniel J Lehrmann.贵州罗甸干田坳晚二叠世生物礁基本特征研究*[J].古生物学报,2017,56(2):201-213.
作者姓名:刘冬洋  喻美艺  Daniel J Lehrmann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阳 550025 ,solomenlau@hotmail.com;Department of Geoscience,Trinity University,San Antonio,TXX 78212,USA
基金项目:Shell International Exploration ; Production(46000572)资助
摘    要:通过综合岩相和生物群落特征对贵州罗甸干田坳晚二叠世生物礁进行分析,将研究区划分出三期造礁旋回。对造礁海绵在三个造礁阶段,以及礁前砾屑岩的成分面积进行统计,计算出各阶段的造礁成分组成状况,还原当时的造礁群落。共鉴定出纤维海绵纲3科4属,房室海绵纲9科10属和硬海绵纲2科2属。数据表明自始至终纤维海绵纲的小领针海绵属都为造礁群落里的优势生物,其中S1阶段房室海绵纲的多囊腔海绵属种、叠瓦腔海绵属种和泡腔海绵属种为造礁主体;S2阶段小领针海绵和一纤维海绵未知属种为造礁主体,S3阶段房室海绵的多囊腔海绵占造礁主导地位。统计表明造礁海绵群团的分异度由S1至S3期降低明显。同时着重对本礁点主体的S2阶段骨架礁岩各个部分的结构特征进行细致分析,尤其是RFC的形成历史进行探讨,碳氧同位素测试得到的数据表明S2阶段古水温经历了高达16℃左右的波动,而RFC形成时的古水温为37.86℃,它是一种高温海水的反映;最后通过与南盘江盆地同期的紫云礁和茅口期的广西隆林礁进行对比,揭示它们的成礁模式和演化的异同。

关 键 词:骨架礁岩  纤维海绵  房室海绵  造礁生物群落  胶结物  RFC  古水温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古生物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