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鸻鹬类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 |
| |
作者姓名: | 李淑红 张国钢 刘冬平 候韵秋 江红星 陆军 |
| |
作者单位: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 |
| |
基金项目: | 国家林业局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404404)和野生动物疫病主动监测与预警系统维护项目资助。* 通讯作者, E-mail: zm7672@caf.ac.cn第一 |
| |
摘 要: | 于2006年至2009年间对环青海湖鸻鹬类的群落特征和时空分布进行了资源调查,以期对青海湖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青海湖的地形、植被和水系分布以及水鸟聚集特点,环青海湖选择了15个调查地点,采用直接计数法进行了14次调查,并应用Shannon-wiener指数进行了多样性分析。共记录到鸻鹬类4科28种。数量上红脚鹬(Tringa totanus)、环颈鸻(Charadrius alexandrinus)和黑尾塍鹬(Limosa limosa)是当地的主要物种,分别占鸻鹬类调查总数的33.3%、22.0%和16.2%。分布上环颈鸻最为广泛,在各调查地点均有发现,其次为红脚鹬、黑尾塍鹬和青脚滨鹬(Calidris temminckii),分布地点达10处以上。黑马河和布哈河口多样性较高,这与其适宜的河漫滩和沼泽等栖息环境以及丰富的食物有关。季节上8~10月多样性较高,其次是4~5月。青海湖鸻鹬类的数量高峰依次为10月、8月和5月,物种数高峰为8月和4月,并且秋季物种数高于春季。主要物种红脚鹬和环颈鸻的迁徙动态较为一致,均是8月份达到全年数量最高值,次高峰为5月和10月;黑尾塍鹬的数量在10月份达到全年最高峰。青海湖鸻鹬类迁徙时间与渤海湾较为一致,这可能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迁徙模式有关。鄱阳湖和洞庭湖的鸻鹬类主要物种与青海湖比较接近,但数量远远多于青海湖。近年来,游客和游船等人为活动的增加导致青海湖产生局部污染,因此应重视环青海湖生态环境的保护管理,减少对鸻鹬类等水鸟栖息地的人为干扰。
|
关 键 词: | 鸻鹬类 多样性 群落 青海湖 渤海湾 |
收稿时间: | 2014-12-09 |
修稿时间: | 2015-08-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动物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