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湖北岸高寒草甸草原生态系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 |
| |
作者姓名: | 张法伟 李英年 曹广民 李凤霞 叶广继 刘吉宏 魏永林 赵新全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 西宁 810001;
青海省气象科学研究所, 西宁 810001;
青海省农林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西宁 810016;
青海省海北牧业气象试验站, 青海海北 810200;
中国科学院高原生物适应与进化重点实验室, 西宁 81000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833501-01-13);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404);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YW-Q1-06)资助 |
| |
摘 要: | 草甸草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植被类型, 与其他植被类型相比, 其碳交换过程和驱动机理的研究仍较薄弱。利用青海湖东北岸草甸草原的涡度相关系统观测的连续数据(2010年7月1日–2011年6月30日), 分析了草甸草原CO2通量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 草甸草原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NEE)在植物生长季的5–9月, 其日变化主要受控于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 而非生长季(10月21日–4月19日)和生长季初(4月下旬)、末期(10月中上旬) NEE的日变化主要受气温(Ta)的影响。CO2
日最大吸收值和释放值分别出现在7月1日(11.37 g CO2·m–2·d–1)和10月21日(4.04 g CO2·m–2·d–1)。逐日NEE主要受控于Ta, 两者关系可用指数线性(explinear)方程表示(R2 = 0.54, p < 0.01)。叶面积指数(LAI)和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对逐日NEE的影响表现为渐近饱和型, LAI和Ta交互作用明显(p < 0.05), EVI的主效应强烈(p < 0.001)。生态系统的呼吸熵(Q10)为2.42, 总呼吸(Reco)约占总初级生产力(GPP)的74%。生长季适度的昼夜温差(<14.8 ℃)有利于系统的碳蓄积。研究时段该草甸草原作为碳汇从大气吸收271.31 g CO2· m–2。
|
关 键 词: | 昼夜温差 涡度相关 2交换量')" href="#"> 净生态系统CO2交换量 植被指数 呼吸熵 |
收稿时间: | 2011-10-25 |
修稿时间: | 2012-01-29 |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