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空间和生态指数变化评估 |
| |
作者姓名: | 刘小燕 崔耀平 董金玮 史志方 闰亚迪 |
| |
作者单位: | 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 开封 475004;河南省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 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开封 475004;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黄河中下游数字地理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 开封 475004;河南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 开封 475004 |
| |
基金项目: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190403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2071415);中科院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院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LB2021006) |
| |
摘 要: | 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人地关系复杂,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交叠影响,厘清该区域的生态空间及其生态指数变化对实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一国家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时空格局演化和生态状况进行定量分析,具体包括基于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的生态空间演变分析和基于纯遥感驱动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 (Remote Sensing Ecological Index)分析,从而完整刻画了2000-2020年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生态环境的动态变化格局。研究结果显示:(1)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黄河中下游影响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是耕地,占研究区的70%;近20年以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明显,耕地面积减少了2.15%(约9849km2),建设用地增加了30.75%(约11146km2),且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以侵占耕地为主;(2)从生态空间类型变化来看,研究区半生态用地面积变化较大,主要向弱生态用地转变,发生在城市地区;天津市、河北省以及山东省的沿海地区生态空间类型由弱生态用地转为生态用地;黄河流域河南段可以明显看出半生态用地向生态用地的转变;(3)从生态级别来看,近20年来生态级别为"差"和"较差"的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38.85%减少至2020年的23.01%,生态级别为"中等"和"良"的面积有所上升,由2000年的45.54%增加至2020年的73.71%,生态级别为"优"主要分布在河南省、江苏省和安徽省周边;黄河滩区内外生态环境质量相当,均呈缓慢上升趋势。本研究利用遥感大数据完整地对黄河中下游影响区的生态空间及其对应生态状况进行了长时间序列的监测与评估,为总体认知和把握该区的生态状况提供了基础支撑。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生态空间 遥感生态指数 GEE 时空分析 |
收稿时间: | 2020-07-06 |
修稿时间: | 2021-09-03 |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