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不同坡位植被分异及土壤效应——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为例
引用本文:张庆,牛建明,韩芳,董建军,张艳楠,康萨如拉,杨艳.不同坡位植被分异及土壤效应——以内蒙古短花针茅草原为例[J].植物生态学报,2011,35(11):1167-1181.
作者姓名:张庆  牛建明  韩芳  董建军  张艳楠  康萨如拉  杨艳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呼和浩特 010021
中美生态、能源及可持续性科学内蒙古研究中心, 呼和浩特 010021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1BAC07B0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60320); 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20070126004)资助
摘    要:在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草原分布区选择赛汉、化德、准格尔3个典型样地, 在各样地沿坡面设置3条样线进行植被调查和土壤分析, 并采用聚类分析、二项式检验、差异显著性检验、典范对应分析、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一系列统计学方法, 探讨了坡位对植被格局的影响及土壤效应。结果表明: (1)坡位导致缓丘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植被类型明显分异, 且以群落复合体的形式出现, 上部坡面发育的是该区气候顶级群落, 下部坡面发育的为地形群落; (2)坡位影响了物种沿坡面的分布格局, 主要体现在建群种及部分优势种上; (3)坡位导致上部坡面和下部坡面生产力的差异, 且下部坡面的生产力高于上部坡面, 形成2个不同的功能区域; (4)坡位通过地貌过程和起伏变化, 外加风蚀、水蚀影响, 严重改变了表层土(尤其是0-5 cm)的土壤特征, 从而在极小的范围内形成了非常明显的生境异质性, 提供了多样化的生存环境, 为局域范围内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与维持提供了一种重要机制; (5)坡位导致植被分异的土壤效应主要是表层土(尤其是0-5 cm)土壤机械组成的差异, 生产力沿坡面的分异主要来源于土壤含水量。开展坡位对植被分布格局的影响将为植被分类、植被制图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植被资源的合理规划和利用以及开展植被保护与各种生态恢复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和现实指导意义。

关 键 词:群落复合体  生产力  坡位  土壤特征  植被格局  
收稿时间:2011-02-24
修稿时间:2011-09-15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植物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