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亲缘关系的SCoT分析 |
| |
作者姓名: | 齐贝贝 王发明 莫权辉 叶开玉 龚弘娟 刘平平 蒋桥生 李洁维 |
| |
作者单位: | 广西植物功能物质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广西壮族自治区
中国科学院 广西植物研究所, 广西 桂林 541006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60643,32060666); 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广西创新团队建设专项(nycytxgxcxtd-13-1); 广西科技重大专项(桂科AA17204097-10); 广西植物研究所基本业务费(桂植业21008)[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32060643, 32060666); Major Projects of Guangxi Innovation Team Building in the State Modern Agricultural Induantry Technology System(nycytxgxcxtd-13-1); Major Projects of Guang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AA17204097-10); Fundamental Research Fund of Guangxi Institute of Botany(21008)]。 |
| |
摘 要: | 现有主流猕猴桃品种的遗传背景相对单一,亲本来源地理分布狭窄,亲缘关系不清晰。为充分利用杂种优势,该研究以广西植物研究所猕猴桃种质资源圃收集的53个猕猴桃品种(品系)叶片为材料,使用SCoT分子标记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1)10条引物在53份猕猴桃供试材料中共扩增出110条条带,各引物扩增的条带在8~15条之间,引物平均扩增条带数为11条;其中多态性条带101条,引物平均扩增多态性条带数为10.1条,多态性比例为91.81%。(2)聚类分析显示猕猴桃品种(品系)没有按类型、倍性或选育地等形成明显有规律的聚类关系。但相对来说,同一杂交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比亲本与后代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芽变品种与原品种并没有表现出特别近的遗传距离,说明芽变材料的突变可能在基因组或染色体层面发生了较大范围的重组、复制或丢失;‘楚红’‘桂红’‘湘吉红’和‘龙藏红’4个红肉品种与‘红阳’亲缘关系明显较远,说明其可能由不同亲本衍生而来;初步验证了‘桂海四号’可能为‘Hort16A’亲本之一的推测。
|
关 键 词: | 猕猴桃品种 中华猕猴桃 亲缘关系 SCoT分子标记 |
收稿时间: | 2020-06-17 |
本文献已被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广西植物》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