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痛指数在全麻手术中评估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 |
| |
作者姓名: | 苏珍 安礼俊 张阳 陈莲华 |
| |
作者单位: | 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上海一院临床医学院, 上海 200080;
2.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麻醉科, 江苏 淮安 223300 |
| |
基金项目: | 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C类资助项目(2016-WSN-307) |
| |
摘 要: | 目的:探讨脑电镇痛指数(PRi)评估全身麻醉手术中镇痛程度的临床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ASAI-Ⅱ级,拟于全身麻醉下行经腹手术的病人20例。患者入手术室后持续有创监测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实时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镇痛指数(PRi)。于麻醉诱导后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 min、切皮前、切皮后2 min、追加芬太尼前,追加芬太尼5 min后记录BIS、PRi、SBP、DBP、HR的变化。结果: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SBP、DBP、HR的显著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均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未引起BIS的显著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BIS有所下降(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PRi的显著升高(P<0.05);追加芬太尼后PRi降低(P<0.05)。气管插管和切皮均引起SBP、DBP、HR、PRi的显著升高(P<0.05),但均未引起BIS的显著变化(P>0.05);追加芬太尼后SBP、DBP、HR、BIS和PRi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全身麻醉手术中,PRi能够反映伤害性刺激的变化,与伤害性刺激过程一致,对全身麻醉中镇痛程度的评估有指导意义。
|
关 键 词: | 镇痛指数 全身麻醉 镇痛程度 丙泊酚 瑞芬太尼 |
收稿时间: | 2018-06-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