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遥感与实地调查对潜在可造林区乔木林和灌草地的比较
作者姓名:初鼎晋  贺康宁  林莎  左亚凡  陈笑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水土保持国家林业局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3;北京市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林业生态工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2020年度青海省科技厅成果转化专项《祁连山林草植被结构调整与功能提升试验示范》(2020-SF-144)
摘    要:气候变化引起祁连山东部地区可适植被类型改变,探究植被类型转换的效果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但其转换方式及效果仍有待研究,此外传统植被调查的方法有诸多局限性,不能满足大尺度持续的监测,而遥感监测可以弥补这一劣势。基于遥感和样地调查以祁连山生态交错区甘沟小流域为研究地点,对原有灌草地和植树造林的乔木林进行比较,探究二者土壤理化性质、草本植物多样性及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增强植被指数(EVI),植被水分指数(NDMI),水分胁迫指数(MSI),叶绿素红外指数(CI),陆地叶绿素指数(MTCI)的差异。结果表明仅有水分相关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造林造成浅层土壤水分显著降低(P<0.01),4-5月份MSI和NDMI造林区植被水分高于灌草地(P<0.01),7-8月份两种植被类型水分指数以及其余指数无显著性差异,另外造林后的土壤有机质出现了轻微下降(P>0.05)。遥感指数和样地调查指标相关性分析中,土壤有机质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CI成正相关(P<0.05),植被覆盖度与NDMI成负相关(P<0.05),由于覆盖度较低的灌草地EVI和NDVI被高估,覆盖度和EVI与NDVI相关性不显著。综合遥感指数和实地调查分析,短时间造林时间内乔木林牺牲了部分土壤水分,提高了植被盖度,且目前造林并未对当地环境产生胁迫,但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并不明显。基于遥感和样地调查揭示了潜在植被类型转换区原有灌草地和植树造林区的差异,并探讨遥感在小尺度范围内植被监测上的适用性,为植被建设和遥感监测植被状况提供借鉴。

关 键 词:生态修复  植被指数  哨兵2(sentinel-2)  Google earth engine(GEE)  灌草地
收稿时间:2022-03-21
修稿时间:2022-06-21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