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酮诱发蟾蜍卵母细胞成熟作用部位的探讨 |
| |
作者姓名: | 左嘉客 朱光 徐国江 王幽兰 |
| |
作者单位: | 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左嘉客,朱光,徐国江),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王幽兰) |
| |
摘 要: | 冬眠蟾蜍长足卵母胞胞,经手工剥除其卵巢膜、滤泡膜、透明带和质膜,包埋在琼脂块里,孕酮作用3小时(18±1℃)后,该细胞质团块中出现促成熟活性物质(MPF);将含有此MPF的微量卵质(约50毫微升),注入未经激素处理的卵球,能诱发后者恢复减数分裂,胚泡破裂,排出第一极体,正常抵达第二次成熟分裂中期。如果在去除上述卵外和卵表膜层结构的同时,剔除其细胞核(胚泡),然后包裹在琼脂中,经孕酮处理3小时左右,照样能够诱发产生促成熟活性物质;微量细胞质的转移,照样能使未经激素处理的受体卵正常成熟。随着供体卵质块与孕酮接触时间的延长,其诱发受体卵成熟的百分率逐渐增高。孕酮处理后9小时的供体卵质块,几乎全部能使受体卵正常成熟。上述结果表明,在本实验处理的条件下,孕酮诱发中华大蟾蜍卵母细胞形成促成熟活性物质的过程,既不依赖于卵表透明带与质膜,也不依赖于细胞核,而是细胞质自身活动的结果;显然,孕酮诱发蟾蜍卵母细胞成熟的初始作用部位是在细胞质。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