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影响因素
引用本文:贺锐,张丽秀,叶萍,李卫红,杨晶.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变化及影响因素[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7(7).
作者姓名:贺锐  张丽秀  叶萍  李卫红  杨晶
作者单位: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省妇幼保健院
摘    要:目的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3天、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的差异;分析不同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状态等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和健康新生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与婴儿日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低出生体重儿组婴儿粪便4种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2 000g≤体重2 500g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在各日龄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新生儿(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P0.05),而1日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喂养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4)无并发症患儿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规律异于正常新生儿,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差异更为突出;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有明显的优势;新生儿相关疾病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可导致其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异常;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适用于评价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状况。

关 键 词:低出生体重儿  肠道菌群  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

The vari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intestinal microflora in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by using 16S rRNA quantitative PCR technique
Abstract:
Keywords: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