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湖泊湿地土壤有机碳形成、周转及稳定性研究进展
作者姓名:张金婷  张珊  赵蕾  余冠军  马燕天  吴兰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南昌 330031;江西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南昌 33003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971470);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20212ACB205009);江西省鄱阳湖南矶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项目(JXGT2022209);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YC2022-s044)联合资助
摘    要:湖泊湿地生态系统作为重要的陆地碳汇之一,其土壤有机碳(SOC)储量变化将对全球气候产生显著影响。当前全球变化背景下,湖泊湿地经历的水位降低、水域面积缩小等生态问题使其碳汇功能面临严重威胁。尽管已有大量文献研究了湖泊湿地SOC的动态变化,但由于研究地点、实验方法和关注重点的不同,难以形成一致的结论,因此详细阐明湖泊湿地SOC存储和转化过程的演化趋势尤为重要。综述国内外湖泊湿地SOC的研究成果,从其形成、周转及稳定性三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现阶段湖泊湿地SOC的研究热点和不足,并结合当前湖泊湿地面临的现状,阐述影响其有机碳动态变化的因素。现有研究表明,植物源碳尤其是凋落物碳是湖泊湿地SOC的主要来源,但微生物碳在湖泊湿地SOC形成中的作用不容忽视,且植物和微生物碳对湖泊湿地碳储量的贡献比可能具有空间异质性。湿地SOC周转主要受微生物的调控,但中小型区系的土壤动物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可能既是驱动者也是贡献者,研究提示将土壤动物纳入湿地SOC的周转模型才可更准确地评估湖泊湿地的碳周转过程。有机物-矿物化学结合态保护是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的最重要机制,多种生物和非生物(气候、水环境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影响SOC的稳定储存。目前维持湖泊湿地SOC稳定性的机制仍延用陆地或海洋生态系统的理论模型,需进一步评估其在湖泊湿地中的适用性。研究旨在总结湖泊湿地中SOC形成和转化的研究进展,为研究提供文献参考和思路。

关 键 词:土壤有机碳  植物凋落物  微生物残体碳  矿物结合有机碳  湖泊湿地生态系统
收稿时间:2024-02-22
修稿时间:2024-06-18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生态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