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50篇
  国内免费   8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作物地方品种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对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和勐腊县的傣族、哈尼族、拉祜族、彝族地区的作物地方品种进行了调查,收集了粮食作物、蔬菜、果树、经济作物的地方品种和野生资源样本共353份,分属40科71属87种。通过分析上述调查资源的特性及分布特点,基本明确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主要作物资源的保存现状,揭示了不同少数民族的传统喜好、宗教祭祀以及不同生态环境对作物种质资源多样性保存的作用。针对该地区作物种质资源的特性,提出了西双版纳少数民族地区主要作物地方品种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2.
气温被普遍认为是春季物候期最主要的控制因子之一,然而低温对植物物候的影响效应一直都存在不同的观点。西双版纳由于地处热带地区的北缘,其气温相对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较低。自1959年以来,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引入了来自世界各个热带地区的4万余种植物进行保护,之前的研究证明西双版纳的低温对这些引种植物的生长有很大影响。因此,1974年西双版纳出现的极端低温势必对引种植物造成极大威胁,同时也是对这些植物低温适应能力的一个考验。通过对比43种引种植物物候期(生长抽梢期与开花期)在1974年与常年的差异情况,分析不同来源(热带亚洲、热带美洲与热带非洲)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低温的适应性。结果表明,经历西双版纳1974年初的极端低温之后,使81%的引种植物生长抽梢期提前,同时也造成35%的引种植物在该年没有开花;而植物生长抽梢提前的主要原因则是极端低温以及低温过后气温迅速回升。引种植物均能顺利度过1974年的最冷时期,并出现生长抽梢物候,这意味着引种植物在经历极端低温之后都能够进行正常的生长活动,但极端低温对引种植物繁殖活动的不利影响大于其对生长活动的影响;引种植物对西双版纳极端低温的适应能力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亚洲来源植物〉美洲来源植物〉非洲来源植物。因此在迁地保护植物的选择过程中,应多选择亚洲热带植物,其次为美洲热带植物,而对非洲热带植物的引入则需谨慎考察。  相似文献   
3.
目前全球变暖已经致使地球上生物群系的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高纬度地区的植物生长由此变得更加活跃,而热带地区植物生长的趋势仍然是一个具有争论的问题。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地处中国西南地区,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里气候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气温以每10年0.18℃的速度上升。本研究利用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中的48种热带植物(28科)的株高生长数据(1974~2003年)来分析其对西双版纳区域气候变化的长期变化响应,通过对株高与气候因子的相关分析选出对植物株高生长影响最大的气候因子。结果表明,植物在研究期间的株高生长年间波动比较强烈,但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趋势;植物的株高生长主要受到干热季(3、4月份)的日照时数(负)与月均最低气温(正)所影响,而干热季正是这些植物每年开始萌叶的时期;另外,降雨并没有对引种植物株高生长产生显著的影响;从2个关键因子的长期变化趋势来看,西双版纳气候变化将有利于保护植物的生长,进而将有利于植物园内热带植物的保护与保存。  相似文献   
4.
Tetrasticta bobbii Zheng & Zhao, sp. n., collected in Nangongshan, Xishuangbanna, Yunnan, is described and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5.
西双版纳橡胶林生物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贾开心  郑征  张一平 《生态学杂志》2006,25(9):1028-1032
对西双版纳低(550~600 m)、中(750~800 m)、高(950~1050 m)3个海拔梯度上橡胶林地上及各器官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海拔从低到高,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都呈降低趋势,干生物量占地上生物量的70%以上;海拔间的地上生物量和干生物量差异显著(P<0.05)。枝和叶生物量为中海拔最高,低海拔次之,高海拔最低,二者分别占地上生物量20%和5%左右,仅高海拔和低海拔间差异显著(P<0.05)。气温的海拔间差异可能是引起生物量海拔间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3个海拔上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为:干>枝>叶。橡胶林低海拔模型用于中海拔和高海拔、混合模型用于各海拔的生物量计算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误差。  相似文献   
6.
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细菌的筛选及其促生能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西双版纳保护区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该区域植物根际细菌特别是放线菌及其促生能力相关报道较少。【目的】从西双版纳保护区根际土壤中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检测其促生能力。【方法】采用5种不同培养基筛选出植物根际促生菌并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进行分类学鉴定,运用Salkowski法测定菌株产IAA的能力,CAS法测定菌株产铁载体能力,钼锑抗显色法测定菌株的解磷能力,CMC-Na法测定菌株产纤维素酶能力和改良的Young法测定产淀粉酶能力,综合评价所得菌株的促生能力。【结果】从土样中分离纯化得到14株典型促生菌,经鉴定分别归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菌属(Nocardi)、杆菌属(Bacillus)、中华根瘤菌属(Ensifer)、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固氮螺菌属(Azospirillum)和狭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其中菌株B433产吲哚乙酸的能力在培养12 d时达到最大值9.23 mg/L;菌株B351、B453、B546这3株菌株产铁载体的能力较强,其Su80%,最高可达86.67%,强度为+++++;菌株B541的解磷能力最强,磷酸根的浓度达到9.79 mg/L;菌株B442综合产纤维素酶能力最强为31.86 U/mL;菌株B412淀粉酶活力为16.07 U/mL。【结论】西双版纳保护区植物根际土壤促生细菌种类丰富,且具有较强的广谱促生能力,有潜在的开发价值,本研究可为此地的微生物资源开发提供可靠的菌株资源依据。  相似文献   
7.
西双版纳茅草山广西青梅群落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对西双版纳茅草山广西青梅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群落是以龙脑香科的广西青梅和金缕梅科的细青皮为乔木上层优势树种,群落分A至E层,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尾尖、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层间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属热带季节雨林。该群落是老挝热带季节雨林向北的伸延,物种丰富,动态结构稳定,但分布面积狭小,生态脆弱,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8.
应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 对西双版纳茅草山广西青梅群落进行了初步研究。该群落是以龙脑香科
的广西青梅和金缕梅科的细青皮为乔木上层优势树种, 群落分A 至E 层, 外貌以单叶、纸质、全缘、尾尖、
中叶为主的常绿大、中高位芽植物组成为特征, 层间木质藤本和附生植物丰富, 属热带季节雨林。该群落是
老挝热带季节雨林向北的伸延, 物种丰富, 动态结构稳定, 但分布面积狭小, 生态脆弱, 需重点保护  相似文献   
9.
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蕨类植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保贵  朱华 《广西植物》2009,29(2):202-207
基于4个50m×50m(包含400个5m×5m)样方调查,统计了蕨类植物的α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相似性指数及β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在调查的1hm2西双版纳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里,蕨类植物的物种丰富度为32种;不同样地蕨类植物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及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一致;该森林群落蕨类植物的物种多样性虽然不高,但优势种群显著;通过3个无人为干扰与1个受人为干扰样地的对比分析研究看出,该类森林遭受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后,蕨类植物物种丰富度、多样性、优势度及相似性等均显著下降,其中物种多样性的降低尤为显著,既使群落的外貌、结构等恢复至接近原始林状态,蕨类植物丰富度及多样性也难以恢复,故此,保护原始的森林植被是保护该森林蕨类植物多样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比较HIV-1在海南省及云南西双版纳州的流行情况及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高危因素传播的情况以及传播链的鉴定。方法我们与海南省CDC及西双版纳州CDC合作在其境内开展了HIV血清学调查,筛查了海南省(1991~2006)及西双版纳州(1996~2005)高危人群志愿者血清样本。在本次两地调查中,我们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方法,对已诊断的HIV感染者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的追踪,来分析其中的主要流行亚群以及结合个案追踪进行传播链的鉴定。结果我们共筛查了海南省499725人,共检出HIV阳性感染者523例(0.1%),以注射器吸毒感染为主要传播途径(经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占69.2%、经性接触传播占19.3%、供血和使用血液/血液制品感染占3.3%、母婴传播占0.8%、不详占7.7%)。然而,在西双版纳州筛查中发现了较海南省高20倍的检出率:在25390受检人中,共检出HIV阳性感染者501例(2%)并以异性性传播为主(经异性性接触传播占77.3%、经共用注射器吸毒感染占21.1%、经同性性接触传播占0.4%、母婴传播占1.2%)。在海南省抽样的83人中,以CRF01_-AE重组亚型(70人,84.3%)为主要病毒亚型,其他病毒亚型包括B’亚型(8人)、C亚型(2人)、CRF08_BC重组亚型(1人)、B亚型(1人)和1个未报道过的CRF01~AE/B’重组亚型。同样,在版纳抽样的44人中,也以CRF01_AE重组亚型(27人,61.3%)为主要病毒亚型,其他病毒亚型包括CRF08_BC重组亚型(15人)、G亚型(1人)、和1个未报道过的B/C重组亚型。在海南省抽样中有66人(79.5%)分布于4个大小不同的传播群,传播群1(59人)较大(奠基效应),属于CRF01_AE重组亚型,传播群2、3、4则较小,分别为3、2、2人,分别属于CRF01_AE重组亚型、C亚型和B’亚型。相反,在版纳抽样中有18人(40.9%)分布于8个较小的传播群(每群平均含2.25感染个体)。在海南省抽样中怀疑的6对异性性接触的传播链中,经系统进化分析方法确认了其中的4对,2对被拒绝。在版纳抽样中怀疑的8对异性性接触的传播链中,经系统进化分析方法确认了其中的5对,2对被拒绝,1对无法分析,此外还新发现了3对异性性接触传播群。结论HIV-1感染者的分子流行病学的追踪和分析对于追溯艾滋病流行的源头和地区性预防策略的制定有着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