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35年生天然次生锐齿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进行了测定和研究。结果表明:锐齿栎林生物量为141.17t/hm^2,净生产力为7.39t/(hm^2.a),,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为128.30t/(hm^2.a),占总生物量的90.88%,净生产力为6.30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85.25%,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度为0.1238。灌木层、草本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占总的0.79%和0.37%、5.82%5和4.87%。调落物层现存量为11.23t/(hm^2.a),占总生物量的7.95%,年凋落物量3.37t/(hm^2.a),占总净生产力的45.60%,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相关,而与叶效率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2.
为促进河南内乡宝天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与管理,本研究于2015年4月—2018年9月,利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区内陆生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了连续3年的调查。本次调查涉及62个红外相机位点,累积工作37 923个有效相机日,共获得12 040张独立有效照片,识别到动物12目26科54种,其中鸟类6目12科35种,兽类6目14科19种。灰头鸫(Turdus rubrocanus)、斑胸钩嘴鹛(Pomatorhinus hypoleucos)和蓝鹀(Latoucheornis siemsseni)为保护区新记录物种。保护区内有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和金雕(Aquila chrysaeto) 2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猕猴(Macaca mulatta)、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等1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IUCN红色名录收录濒危物种(EN)有林麝1种,易危物种(VU)有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  相似文献   
3.
彭舜磊  吕建华  陈昌东  齐光  赵干卿 《生态学报》2016,36(24):8164-8173
自然度评价对于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35个样地为研究对象,对27个群落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自然度指数值(N),对N值进行Ward聚类,划分自然度等级。结果表明: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主要林型的自然度可划分为5个等级组,自然度高的样地:N值在2.18—1.13之间,平均林龄94a,占调查样地总数的20.0%;自然度较高的样地:N值在1.01—0.3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34.3%,平均林龄80a;自然度中等的样地:N值在0.01—-0.47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7.1%,平均林龄为47a;自然度较低的样地:N值在-0.92—-1.60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6a;自然度低的样地,N值在-1.98—-2.54之间,占调查样地总数的14.3%,平均林龄为21a。前3个主成分中土壤容重、有机质、全氮、硝态氮、林龄、优势树种平均胸径、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多样性指数荷载较大,是影响森林自然度的主要因子。N值与林龄、乔木层和灌木层的Shannon-Wiener指数、海拔、土壤容重的线性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与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R20.794,R2=0.815,P0.0001)。在海拔1118—1863m区域,森林自然度较高,海拔970m以下区域,森林自然度较低。针对不同自然度等级的森林,分别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和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4.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几种珍稀濒危兰科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对宝天曼自然保护区珍稀濒危野生兰科植物的资源状况进行了概述。根据2002年2月至2003年2月六次实地考察结果,结合1987年卢炯林对河南省珍稀濒危植物的调查结果等,着重对几种原定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保护植物,如独花兰、大花杓兰、扇脉杓兰、曲茎石斛等的生物学研究意义、地理分布现状及生态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分析了保护区内兰花资源面临的危机。并提出了保护和持续利用兰花资源的几点建议:(1)保护原地种源,建立种群保留地,进行长期观察研究;(2)加强保护区的管理,避免物种资源的流失和生态环境的衰退;(3)采用3S技术辅助开展对野生植物的分布、生存环境进行调查和研究;(4)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建立珍稀濒危兰花繁殖基地,进行物种迁地保护;(5)逐步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等。  相似文献   
5.
宝天曼落叶阔叶林种群生态位特征   总被引:71,自引:9,他引:62  
利用Levins、Hurlbert生态位宽度公式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公式测定了宝天曼落叶阔叶林14种主要乔木和22种主要灌木种群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并对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以及种间联结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群落中主要优势种群的生态位宽度较大,乔木层主要优势种锐齿栎和漆树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8.527、7.488和0.889、0.680,灌木层主要优势种哥兰叶、山葡萄和胡枝子的Levins和Hurlbert生态位宽度分别为18.964、14.479、13.251和0.908、0.799、0.785.具有相同或相似环境要求的物种间生态位重叠较大,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与其它种群间的生态位重叠较大.种间正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大,种间负联结性越强,其生态位重叠值越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高通量16S rRNA标签测序法,比较了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的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不同林龄与林分类型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结果表明: 宝天曼森林土壤细菌以变形菌门(29%)、酸杆菌门(18.5%)、疣微菌门(10%)等为主,共检测到60门1209属,优势属主要有疣微菌门的DA101(6.3%)、酸杆菌门的Acidobacteria 2(5.9%)和Candidatus Solibacter(2.9%)、泉古菌门的Candidatus Nitrososphaera(2.6%)等.不同林龄和林分类型土壤分别具有特有的种属组成及高丰度和低丰度种属.林龄与林分类型都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显著,且林分类型的影响大于林龄.80年林龄的锐齿栎土壤菌群多样性在不同林龄和林分类型中均最低.pH、土壤全氮、有机碳等是不同林龄及林分类型下土壤菌群结构变化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7.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张乃群 《植物研究》1999,19(1):10-16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位于伏牛山南麓,地处北亚热带向南暖温带过渡区域,植物种类丰富,有高等植物2771种,隶属223科,1002属,其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有15个分布区类型和17个分布区亚型。通过科属分析,本区植物区系具有以温带成分为主,呈现多方交汇和一定古老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藓类植物新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最近在河南省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所采14号藓类植物标本中,经研究,其中包括1个新变种,即:苏氏牛舌藓河南变种Anomodon solovjovii Lazarenko var.henanensis Tan,Boufford ef Ying,var.nov.另外有8种为河南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9.
宝天曼自然保护区栓皮栎林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对河南内乡宝天曼自然保护区45年生天然次生栓皮栎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的研究表明,栓皮栎林生物量为167.6417t·hm-2,其中乔木层为158.8382t·hm-2,占总量的94.75%;该林净生产力为8.4880t·hm-2·a-1,其中乔木层为7.9254t·hm-2·a-1,生物量平均相对生长速率为0.041.灌木层的生物量和净生产力分别为0.0694和0.0456t·hm-2·a-1;而草本层的分别为0.1041和0.0908t·hm-2·a-1.凋落物现存量为8.63t·hm-2,凋落物量为5.0395t·hm-2·a-1,分别占总量的5.15%及59.37%.净生产量与叶面积指数、叶量成正比关系,而与叶效率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该研究以宝天曼自然保护区两种优势藓类物种大羽藓(Thuidium cymbifolium)和无边提灯藓(Mnium immarginatum)为对象,测定和分析了不同海拔生境条件下苔藓植物绿色组织和土壤的C、N、P含量及其比值。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种藓类植物绿色组织的C、N、P含量范围是46.81%~49.09%、0.21%~0.25%、0.02%~0.08%;不同元素在海拔间存在较大差异,具体表现为大羽藓的C、N含量在不同海拔间差异显著,无边提灯藓的N、P含量在不同海拔梯度间差异显著,但总体仅N元素随海拔的上升表现出显著下降的趋势;土壤的C、N、N∶P和C∶P比值总体上表现出随海拔升高而增加的变化趋势,而土壤P含量以及C∶N比值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并未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同时,随着土壤C含量增加,大羽藓C含量呈现上升趋势,无边提灯藓呈现下降趋势;随着土壤N元素含量的增加,两种藓类物种表现的趋势仍然与前者一致;随着土壤P元素含量的升高,大羽藓的N∶P显著下降,而无边提灯藓的N∶P则显著上升;此外,叶片N∶P均值为8.51,介于14和16之间,说明植物生长受N元素的限制。以上结果说明:两种藓类植物对土壤P元素利用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藓类化学计量学特征的变化,且与全球尺度相比,该区域的藓类植物的生长共同受到了土壤N含量的限制作用。该研究结果为预测藓类植物营养元素的限制情况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