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光周期驯化中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光周期对树麻雀代谢产热和代谢器官变化的影响,对成年树麻雀 Passer montanus 进行温度为25℃、两种光周期16 L:8 D(LD组)和8 L:16 D(SD组)4周的气候箱驯化后,测定其体重、基础代谢率(BMR)、体脂和水分含量,以及各器官、组织的鲜重和干重.结果 显示,SD组麻雀BMR显著大于LD组,作为代谢活性器官的消化道显著增生是其BMR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麻雀通过增加体重和能量储备物脂肪来实现对较长黑暗环境的适应是其成功的生存策略.SD组麻雀体重的显著增加和水分含量显著降低,说明短光照的刺激引起麻雀能量储备的增加和代谢活性器官消化道增生.光周期驯化的结果验证了"中心限制假说",即麻雀体内存在着与BMR相关的"代谢机器",中心器官(消化道)是改变麻雀BMR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2.
逃逸是鸟类常用的反捕食手段。自然选择会优化鸟类的逃逸距离,以便在躲避被捕食风险和保持能量之间做出权衡。理论模型预测动物个体可依据期望寿命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期望寿命短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偏好,即逃逸距离短;而期望寿命长的个体倾向于风险回避,即逃逸距离长。同时,逃逸距离还受到外部因素(如人为干扰强度、鸟类群体大小)的影响。本研究在北京城区收集了麻雀(Passer montanus)145只成鸟和75只幼鸟的逃逸距离数据,发现麻雀成鸟比幼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且成鸟更可能是群体中首先逃逸的个体。此外,研究发现麻雀的逃逸距离随着人为干扰强度的增加而降低,随着群体大小增加而增加。本研究结果符合理论预期:存活率高的类群(成鸟)有着更长的逃逸距离。  相似文献   
3.
山麻雀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时有  王燕 《四川动物》1990,9(2):23-25
本文报道山麻雀的栖息环境、活动规律、食性、繁殖习性及雏鸟生长发育等。山麻雀在调查地区5—8月进行繁殖,每年繁殖2窝,每窝产卵4—6枚。孵化期13—14天,孵化率88%;育雏期12—14天,雏鸟成活率59.09%。根据其食性分析,提出该鸟在调查区内是有益于农林业的益鸟。  相似文献   
4.
麻雀是城市和乡村均有分布的鸟类物种.快速的城市化正在使城市麻雀的栖息地和食物资源大量减少.以北京市为例,研究了麻雀的体质水平沿城市化梯度的变化,以期为我国城市化过程中的鸟类保护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城市高层楼房居民区、低层楼房居民区以及大学校园中麻雀的体质指数显著低于郊区环境,而城市公园和平房居民区麻雀的体质水平则与郊区环境的差异较小.随采样点城市化水平的增加,麻雀的体质水平呈下降趋势,高度城市化的环境导致麻雀的体质水平下降.在城市化过程中,增加城市公园的数量及居民区的植被覆盖量可为麻雀等鸟类提供必要的生活资源,从而实现城市化过程中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区麻雀夜宿规律初步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恩平  陈爽 《四川动物》2004,23(4):352-354
2002年10月~2003年10月,对成都市区内一观察点麻雀的夜宿规律进行了观察。发现麻雀夜宿归巢时间、高峰时间、结束时间和清晨飞离时间有较强的规律,认为这是麻雀的生物节律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短期持续限食对树麻雀(Passer monanus)体重和基础代谢率的影响,及其生理适应的调节机制。以正常饲喂树麻雀为对照组(0D组,D为饥饿天数),以进食量相同和持续限食时间不同的4组(1D、3D、5D和7D)树麻雀为研究对象进行限食驯养。结果显示,体重与个体BMR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关系(r=0.512,P=0.001);5组树麻雀单位体重的基础代谢率(BMR)差异不显著,5D和7D组树麻雀的个体BMR组间差异显著(P0.05);树麻雀的体重驯养前后变化为对照组增加而4个实验组降低,驯养后,1D和7D组与对照组相比体重降低分别为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3D和5D组相对于1D、7D组出现小幅度的上调,1~7d持续限食树麻雀的体重出现降升降的趋势。结论是:当摄食量不足时,消耗体内的能量储备和降低个体的基础能耗对缓解短期持续限食的生存压力有利,但个体适合度随之降低。体内能量储备和个体基础能耗的相应增加是树麻雀应对饥饿环境的关键,也是其重要的生存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7.
树麻雀代谢率和器官重量在温度驯化中表型的可塑性变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温度对树麻雀基础代谢和代谢器官的表型可塑性变化,以人工气候箱驯养4周的光周期为12L:12D、温度为5℃(实验组)和25℃(对照组)的两组成年树麻雀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体重、基础代谢率(BMR)、体脂和水分含量以及各器官、组织的湿重和干重.结果实验组麻雀的BMR显著升高,体脂含量和水分含量以及体重均没有显著变化;肝脏重量和肾脏湿重显著增加,干重增加不显著;总消化管干重、小肠干重、直肠湿重和干重显著降低(P<0.01),胃湿重增加显著(P<0.05).由此提示:环境温度改变引起麻雀各器官结构和功能能力相应的可塑性的调整变化,器官能耗总量的增加很可能是引起BMR升高的主要原因,是麻雀器官能耗与功能能力、摄食量与消化率乃至个体适合度价与环境因素进行能量预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光周期对麻雀基础能耗和性腺重量的影响,对25℃和3种不同光周期的麻雀进行4周人工气候箱驯化后,分别比较了雌、雄麻雀的体重、个体BMR和性腺的鲜重和干重.结果显示,光周期作为繁殖的信号对麻雀性腺重量有极显著的影响.雄麻雀的体重、个体基础能耗和性腺重量的变化幅度比雌麻雀显著,繁殖初期的雄麻雀很可能要早于雌麻雀进入繁殖状态;随光周期的延长和性腺重量的增加,麻雀个体的基础能耗呈现递减趋势.总之,较低的生存压力和个体基础能耗的降低是麻雀繁殖的基础和前提.繁殖初期麻雀拥有相对较低的体重和个体BMR,这是麻雀个体的生存、繁殖与生存压力之间能量预算的结果,也是生存能耗和繁殖能耗与个体适合度之间进行能量预算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前旗城川镇大沟湾村滴哨沟(37o72′N,108o51′E)先后5次观察并拍摄到前额至头顶具大的三角形白色斑,颏至下胸均为黑褐色,两翼黑色具整齐条状白色横斑,尾羽长而分叉的燕尾类鸟2只,经鉴定为白冠燕尾(Enicurus leschenaulti)。城川镇位于内蒙古最西南部,南与陕  相似文献   
10.
<正>2014年10月,在云南省普洱市思茅区、宁洱县等地多次发现集群的家麻雀(Passer domesticus),雌雄混群。雄鸟羽色与麻雀(P.montanus)相似,眼先、颏、喉部黑色,颊部灰白色,后颈部和颈侧栗褐色,翅上具两道淡色翼斑,下体棕白色。但家麻雀的雄鸟额部、头顶及枕部灰色,耳部无黑色斑块,上胸部黑色,与麻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