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7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2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萧氏松茎象的早期寄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以调查的事实材料为基础,对萧氏松茎象的早期寄主进行了研究,说明该虫最先在马尾松树种上发生,而后逐渐蔓延到从国外引进的湿地松、火炬松和国外松上猖獗危害。 萧氏松茎象(HylobitelusxiaoiZhang)是江西省吉安地区 1988年发现的国外松新害虫。十多年来,该虫蔓延十分迅速,危害国外松特别严重。据1999年调查,江西省40余县(市)有分布.发生面积1万公顷以上,成为国外松的主要害虫。究竟此虫最初寄主是何树种,它为什么发展那么快呢?弄清这一问题十分重要,不仅对制订正确的防范措施,而且对研…  相似文献   
2.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35-741
剪枝象属Cyllorhynchites Voss隶属于齿颚象科Rhynchitidae齿颚象亚科Rhynchitinae齿颚象族Rhynchitini,但其属名在国内外使用较为混乱。此外,该属的常见种类栗实剪枝象Cyllorhynchites cumulatus Voss与橡实剪枝象C.ursulus Roelofs等常被误认为隶属于同族的Mecorhis或Mechoris属。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我国多地所采集的标本,本文旨在厘清剪枝象的有效学名,并对栗实剪枝象和橡实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补充,以便提供更准确的鉴别特征。结果如下:(1)剪枝象属拉丁学名为Cyllorhynchites Voss,而非Mecorhis Billberg或Mechoris。栗实剪枝象与橡实剪枝象的中文学名以寄主命名。(2)栗实剪枝象成虫身体蓝黑色,鞘翅上的白色短柔毛稀疏且行纹明显。幼虫体长6.0-9.0 mm,触角感觉器长矛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2对,标记为fs4,fs5;头盖背面无刚毛;上唇及唇基较窄。分布于黄河以南,主要以栗属植物为寄主。在安徽金寨,栗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5月底-6月底,成虫羽化后即可交配、产卵,产卵期和剪枝期在6月-7月上旬。橡实剪枝象成虫身体黑褐色,但足为褐色。鞘翅上的黄色短柔毛较密且行纹不明显。幼虫体长8.0-10.0 mm,触角感觉器长圆锥状;额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fs5;头盖背面的刚毛仅有1对,标记为des5;上唇及唇基较宽。广布中国南北和日本、朝鲜半岛,以栎属和青冈属植物为寄主。在四川都江堰,橡实剪枝象的羽化期在6月-7月。由于橡子尚未发育,其成虫羽化后需经历较长的营养补充期,产卵期和剪枝期在8月中旬-9月底。本研究澄清了过去关于剪枝象属的分类归属,并对两种常见剪枝象的形态和生态特征进行了深入比较,为生产上准确鉴别这些剪枝象种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代谢差异指标,为中医舌象生物学物质基础微观辨证提供证据。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 )技术方法获取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不同舌象者的尿液样本代谢指纹谱,用无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多变量统计分析,观察不同组别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自然”的分类结构。利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进行数据分类模型的建立和检验,寻找造成样本聚集和离散的主要差异变量。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以及标准品数据库,进行物质鉴定。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舌红苔黄和舌淡苔白者在有监督的学习模式下具有良好的分开趋势,慢乙肝不同舌象者较健康者的差异代谢物谱主要与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以及肠道菌群代谢相关。结论:舌象是机体变化的重要窗口,不同舌象的外在表观潜在体内的代谢差异。  相似文献   
4.
一种新型的昆虫诱捕器及其对长足大竹象的诱捕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瑶君  刘超  汪淑芳  邓丽  罗耀  刘敏  罗慧 《生态学报》2011,31(20):6174-6179
生态诱捕竹林主要害虫是当前研究的难点。用长形竹条和可降解的聚乙烯光滑细线编织成圆柱体虫网诱捕器,以竹笋为引诱剂,研究了不同孔径的虫网对不同大小的长足大竹象成虫的捕获效果,分析了虫网诱捕器捕获成虫的主要部位及该部位的的超微结构,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成虫足的作用力特点及其与虫网的互作机制。研究表明(1)在一定范围内,诱捕率Y与虫网边长X1极显著相关,并受中足长度X2的影响,三者间的回归方程为Y=-30.551+ 13.945X1+ 7.825X2(X1∈ 、X2∈ )。(2)虫网诱捕器主要捕捉成虫的主要部位是前、中、后足的转节和腿节。(3)足与虫网的互作主要是机械作用,诱捕器对长足大竹象的捕获主要是虫网与足间的机械作用的结果。虫网诱捕器制作简便,成本低,无毒无污染,是捕获长足大竹象的有效工具。其研究结果为竹林害虫生态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刘超  万东海 《四川动物》2011,30(1):61-63
应用酶学分析法研究了长足大竹象Cyrtotrachelus buqueti Guer幼虫消化酶的主要种类和活性.结果 表明,长足大竹象幼虫主要有7种消化酶.长足大竹象幼虫的消化酶活性大小排列顺序为: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淀粉酶>蔗糖酶>脂肪酶>蛋白酶;在40~55℃、pH值7.4~8.5时,半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活...  相似文献   
6.
身为一只虫虫,一只曾经多次躲开鸟嘴、蛙嘴的追杀,逃过蚊虫拍、杀虫剂的迫害,逃离手掌、鞋底儿的挤压,幸运地生存至今的虫虫,我深刻地感受到:没有什么比活着更幸福了!只有活着,我们才能享受空气、阳光、雨露;只有活着,我们才能生儿育女,体验当虫爹虫妈的快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中国长足摇蚊幼虫(Tanypus chinensis)和霍普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扰动对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及空间分布的影响,采集梅梁湾表层沉积物,借助高精度溶氧微电极,研究两种生物扰动作用下,太湖梅梁湾表层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和空间分布的变化,并根据氧气在流动培养体系中浓度的变化和在扩散边界层中的扩散过程这两种方法计算界面氧气交换速率。结果表明,中国长足摇蚊幼虫和霍普水丝蚓两种底栖生物扰动均能提高沉积物界面氧气交换速率,且微电极法的计算值要低于流动培养法。通过溶氧微电极剖面能够准确的获得氧气渗透深度的信息。结果发现:长足摇蚊幼虫的扰动能提高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并造成氧气在沉积物内空间分布的差异,长足摇蚊幼虫扰动后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由无扰动的6 mm增至10 mm。与长足摇蚊幼虫相比,霍普水丝蚓扰动没有增加沉积物氧气渗透深度及造成空间分布差异。对比两种计算方法发现,在生物扰动作用下,由于生物作用的影响,根据氧气在扩散边界层的扩散得到的值可能会低估氧气的界面交换速率。  相似文献   
8.
描述了一件象属( Elephas) 的右上臼齿化石。标本产自查谟紧靠上西瓦立克亚群巨砾岩组( Boulder Conglomerate Formation) 之上的砂质、粉砂质泥岩夹砾石层中,化石地点位于查谟市南10 km,Kharian 村北约500 m 处。根据齿板数、齿脊频率、釉质层厚度、冠高指数、绝对大小和齿长/齿高指数等牙齿形态参数,暂时将之归为 Elephas cf. E. maximus indicus。还简短讨论了象属的地理分布和地质时代。  相似文献   
9.
云南地区中新世晚期的玛姆象和嵌齿象类化石的归类一直存在较多的争议,尤其是涉及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的起源问题.本文对此前发表及最近发现的产自元谋盆地中新世晚期小河组(8.2-7.2 Ma)的玛姆象类化石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中辨认出了两个颊齿形态截然不同的类群.一类颊齿轭形化程度高,将其鉴定为曾经在禄丰、昭通等地报道的禄丰玛姆象(Mammut lufengense),代表了高轭型化的玛姆象类在中国南方中新世晚期的一个分支.另一类鉴定为竹棚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zhupengensis comb.nov.),如同期的其他玛姆象类,比如马修上新乳齿象(Pliomastodon matthewi)和斜脊玛姆象(Mammut obliquelophus),竹棚上新乳齿象具有直而略向上弯的上门齿,下颌联合部中等伸长,具有短棒状的下门齿,但它的颊齿轭形化程度低,具有如下特征:齿嵴和新月嵴粗钝,保存主齿柱中心小尖,侧视主齿柱达到齿谷的一半高度,副齿柱分裂程度低,以上特征与禄丰玛姆象等高轭形化的类群相区别.竹棚上新乳齿象颊齿形态特征继承了中国北方中新世中期的戈壁中新乳齿象(Miomastodon gobiensis),又与其后昭通盆地(6.5-6.0 Ma)的先中间中华乳齿象(Sinomastodon praeintermedius)有被继承的关系,很可能是后者的祖先.中华乳齿象不大可能是比它晚的美洲的南方乳齿象(Notiomastodon)(2.5-0.01 Ma)演化而来,也可能如早期所认为的归为玛姆象类,而非嵌齿象类.  相似文献   
10.
吕晓艳  刘霞  张媛 《昆虫学报》2021,64(10):1196-1204
【目的】入侵物种能够通过竞争影响本地物种的种群,从而影响入侵地的生物多样性。长足光捷蚁Anoplolepis gracilipes是全球最具破坏力的入侵蚂蚁之一。本研究旨在明确西双版纳地区入侵长足捷蚁与土著优势种蚂蚁黄猄蚁Oecophylla smaragdina之间的竞争关系。【方法】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对比分析长足捷蚁和黄猄蚁的体型大小,雾凉季和雨季的巢穴外觅食活动规律,觅食能力(搜寻食物的时间、在觅食时间内召集的最大工蚁数),打斗行为(不同打斗组合的攻击强度和死亡率)以及对饥渴的耐受性(无食物和水分供应时平均存活时间和存活率随时间的变化)。【结果】长足捷蚁工蚁体长(3.66±0.06 mm)显著小于黄猄蚁工蚁(8.27±0.16 mm)。在雾凉季时,长足捷蚁具有比黄猄蚁更长的觅食活动时间;而在雨季时,两种蚂蚁均在下午温度较高时段觅食活动的个体数量减少。苹果、蜂蜜和火腿肠3种食物作为诱饵时,长足捷蚁具有更快搜寻食物的能力,4~8 min便能找寻到食物,而黄猄蚁需要8~21 min才能找寻到食物,此外在寻找到食物后,长足捷蚁也有更快召集同伴的能力。在人工控制试验中,1头长足捷蚁和1头黄猄蚁同时存在时主要以不攻击和低强度攻击为主,而当两种蚂蚁中的任意其中一种的个体数量增加到5头时,攻击强度会显著增加,两种蚂蚁均存在种间协作行为。在饥渴状态下,两种蚂蚁工蚁的平均存活时间差异不显著,但长足捷蚁最长存活120 h,黄猄蚁最长存活96 h。【结论】在西双版纳地区,长足捷蚁相较于土著黄猄蚁具有更强的觅食的能力,雾凉季觅食活动时间更长,暗示长足捷蚁可能具有较强的温度适应能力。有必要加强对这一入侵蚂蚁的研究,并密切关注其种群在该地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