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野牦牛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7~1990年在西藏的野外调查资料和752km长的调查样线以及调查中所遇见的267头野牦牛,采用截线抽样法,以直方图截舍法确定其探测函数,计算出了野牦牛在西藏的平均分布密度为0.079头/km2,每群平均头数为12.71头,种群数量达7959±802头,分布面积为10万km2,加上新疆3031头(或10000头),甘肃103头和青海4092头,则中国野牦牛总数为15000~20000头,分布总面积为466000km2以上.目前其分布区已被分割为5个较孤立的区域,整个种群呈急剧下降趋势,亟待人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分布区的进一步分割并制止捕杀,切实保护好现有资源  相似文献   
2.
牦牛(Poephagus grunniens),又叫犛牛、旄牛、髦牛,因叫声如猪,又叫猪声牛。它属哺乳纲,偶蹄目,牛科的动物。牦牛原产亚洲中部山地,现我国青藏高原及阿尔金山、祁连山的西段,包括西康、西藏、青海和新疆的一部分高原寒冷地区有分布。这些地区冬日山峦积雪,百川急流,既有起伏的沙丘,广阔无垠的原野,又有众多的湖泊和美丽的草原。那里的气候条件极为严酷,即使盛夏之际,中午时烈日如焚,到了傍晚转眼间大雪纷飞,早、晚结冰,寒冷异常。目前野生牦牛所剩已不多,但却有家养的牦牛,并流传至印  相似文献   
3.
感受羌塘     
严酷的自然条件,使羌塘高原人烟稀少,特别是北羌塘,更是被称为“无人区”。然而,也正是由于在这浩瀚的波状高原面上,人为侵扰很少,才保存着完整而独特的高寒生态系统。绵延寂静的土地上,顽强地生长着一些高寒植物,而许多大型有蹄类动物则是羌塘主要的居民,其中藏羚羊、藏野驴、野牦牛更是被称为羌塘的“三大家族”。 在羌塘旅行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必须要有性能良好的越野汽车,备足燃油及野外工具、物资。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选择适当的季节也是重要的,夏季冻土融化,道路翻浆,交通十分困难,  相似文献   
4.
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mt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从分子水平上评价野牦牛(Bos grunniens mutus)的遗传多样性,对6头野牦公牛线粒体DNA D-loop 区全序列进行了克隆和测定(GenBank登录号为:FJ548840~FJ548845),结合GenBank中已刊登的2条野牦牛的相应序列,使用BioEdit 7 0 9、DnaSP 4.10.1、Arlequin 3.11等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全部8条序列开展了比对分析,确定了多态位点与单倍型数目,计算了核苷酸多样度和单倍型多样度.结果表明8条野牦牛线粒体DNA D-loop 区全序列长度在891~894 bp之间,其中A、T、G和C 4种核苷酸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2.68%、28.65%、13.46%和25.21%,A+T的平均含量为61.33%.排除4处核苷酸的插入或缺失后,共检测到39处转换和颠换位点,占分析序列总长度的4.38%,其中包括4处单一多态位点和35处简约信息位点.依据序列间核苷酸变异共确定了7种单倍型,单倍型多样度(h)为0.9643,核苷酸多样度(π)为0.02144,提示野牦牛群体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实验中对176头各龄家养牦牛和半血野牦牛的年产毛量进行了测定。测定结果:家养牦牛1岁0.98士0.29kg/头,2岁1.12士0.22kg/头,3一5岁1.18士o.38kg/头,6岁以上o.88士o.27kg/头;半血野牦牛相应为0.90士0.20kg/头,1.05士0.27kg/头,0.65士o.28kg/头,0.90士0.3skg/头;3一5岁家养牦牛组的年产毛量极显著高于6岁以上年龄组(P0.01),同1岁、2岁年龄组的年产毛量差异不显著(P0.05),2岁与6岁以上年龄组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半血野牦牛各年龄组的年产毛量差异不显著(P0.05)[1]。  相似文献   
6.
7.
野牦牛是青藏高原珍稀牛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了保存野牦牛遗传资源,采用组织块法建立了3株野牦牛成纤维细胞株。体外培养的野牦牛细胞呈现典型的成纤维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强,测定的细胞群体倍增时间为38.47h,平台期密度为2.08×10^6/mL。经免疫荧光染色,细胞表达FGFR5,经单克隆培养建立了FGFR5阳性细胞株。F7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表明,二倍体正常核型率为84.33%,核型2n=60,常染色体均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x、Y染色体为近端着丝粒染色体。所建立的野牦牛体细胞株为开展野牦牛克隆研究提供了材料。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在2012至2013年进行两次调查,采用样带法和样方法在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37°15'~37°23'N,90°11'~90°20'E)对藏野驴(Equus kiang)、野牦牛(Bos grunniens)的分布及其栖息地进行调查,共设置3条样线(总长达146.9 km)和128个样方。调查发现,藏野驴主要集中于伊协克帕提附近的荒漠草原,而野牦牛的主要栖息地位于沙山附近的阿坝堤坝草场。通过Vanderloeg和Scavia选择系数以及主成分分析,对藏野驴和野牦牛对不同环境因子(包括植被类型、植被盖度、草本种类数、土壤pH、海拔、坡度、坡向、水源)的选择性以及各因子在物种栖息地选择的重要程度进行研究,同时利用独立T检验分析两物种之间的环境变量选择差异性。结果表明,藏野驴倾向选择植被盖度小于70%,坡度2°~5°的南坡,海拔3800~4000 m,土壤pH 8.0~8.5的高寒荒漠生境;野牦牛则偏好选择植被盖度大于70%,坡度5°~15°的东坡或者北坡,海拔4200~4600 m,土壤pH 7.0~8.0,与水源距离小于1000 m的高寒荒漠草原以及沼泽草甸生境;影响藏野驴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为植被类型和坡度,而影响野牦牛生境选择的主要因子是植被盖度;虽然藏野驴和野牦牛在资源利用上存在部分重叠,但它们对栖息地植被盖度、植被高度、海拔和坡度的选择存在显著差异性(P0.05)。  相似文献   
9.
新疆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东部大型兽类数量和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12月对阿尔金山保护区东部的6种大中型兽类进行了数量和分布状况的考察,发现藏野驴和藏羚羊的数量较以往数量有一定程度的增加,而野牦牛的数量有所下降,藏原羚、狼、赤狐的数量相对比较少。根据样线调查法计算,估计东部地区的藏野驴约8309只,藏羚羊1603只,野牦牛985只,藏原羚214只。从目前的调查看,有限的食物资源及人为因子(盗猎、开矿和围栏等)可能是制约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野牦牛和家牦牛粪便菌群与短链脂肪酸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短链脂肪酸(SCFA)是反刍动物吸收饲草、饲料中营养物质的重要形式。肠道菌群能够降解食物生成SCFA并影响其比例。本文通过16S r DNA测序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测定了野牦牛(Bos mutus)和家牦牛(Bos grunniens)粪便菌群组成及SCFA含量,通过比较分析两种牦牛肠道菌群与SCFA的关系,筛选出野牦牛肠道中与SCFA高浓度有正相关关系的菌群。结果显示,野牦牛粪便菌群主要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66. 47%)、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26. 00%)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3. 48%),主要的科有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55. 18%)、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8. 75%)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7. 57%),家牦牛的菌群结构和组成与野牦牛相似。野牦牛粪便中SCFA以乙酸和丙酸为主,乙酸、丙酸、异丁酸、正丁酸和正戊酸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家牦牛(P <0. 01)。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野牦牛粪便菌群中紫单胞菌科(Porphyromonadaceae)、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普雷沃氏菌科(Paraprevotellaceae)、理研菌科(Rikenellaceae)和韦荣球菌科(Erysipelotrichaceae)与SCFA具有较强相关性(r> 0. 4),而家牦牛仅有弱相关性(r <0. 3)。说明牦牛后肠道具有丰富的能够促进SCFA生成的益生菌群,进而提高食物的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