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洪欣  汪秀平  温放 《广西植物》2020,40(10):1417-1422
该文报道了产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的线柱苣苔属(Rhynchotechum Blume)中国分布新记录——小花线柱苣苔(R. parviflorum Blume)。该新记录种常生长在林中溪流附近的崖壁以及次生林下阴湿生境中,主要辨别特征为叶基本对生,花萼裂片被绢毛,花梗被黄褐色绒毛,花冠筒较小,子房具短柔毛,果无毛至微柔毛。印度学者于2020年记载为印度新分布,而原始文献中记录的凭证标本采集点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境内,故对原文记述的产地信息提出质疑。同时,在前人的研究中部分馆藏的线柱苣苔属植物标本被认定为该新记录种,在此一并提出该新记录种在中国的分布地理信息和详细描述。  相似文献   
2.
统计了分布在西藏自治区的被子植物及各生活型果实的类型及比例,并与藏东南地区做了比较。结果如下,西藏自治区果实以蒴果为主(占37.74%),其次为瘦果、坚果、浆果等;干果的比例远远大于肉果;不同生活型的果实类型谱差异较大,乔木中核果的比例最高,藤本中浆果比例最高,灌木中瘦果比例最高,草本中蒴果占优势;4个生活型中,肉果的比例乔木为最高,其次为藤本、灌木、草本。藏东南地区植物的果实类型也以蒴果为主,其次为瘦果、浆果、核果等;藏东南乔木中核果比例最高,藤本中浆果比例最高,灌木和草本植物以蒴果占优势;乔木肉果的比例最高,其次为藤本、灌木、草本。藏东南肉果比例大于全藏区,而干果比例则相反。果实类型的这些性状特征与各自的环境相适应,是植物长期适应自然环境的进化结果,该研究对于理解植物果实对生态环境的长期适应进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4.
宗贺 《生命世界》2006,(7):10-14
建成后的青藏铁路东起青海省省会西宁,西至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全长1956公里。按设计路线,青藏铁路全线将穿越青海省环青海湖地区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青南地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翻越唐古拉山后自北向南经过西藏自治区的那曲地区到达拉萨市,沿途通过刚察、德令哈、格尔木、昆仑山口、五道梁、唐古拉山、安多、那曲、当雄、羊八井等十几个中间站。  相似文献   
5.
刘锋  李大江  王广龙  王渊  陈越 《四川动物》2020,39(2):129-129
2019年10月31日和11月3日,在西藏自治区墨脱县达木乡(95°27′48.39″E,29°29′39.22″N,海拔1 577 m)观察到1只椋鸟科 Sturnidae鸟类在民房屋顶活动,该鸟头黑色,身体褐色,喙黄色,眼周有明显的黄色裸皮区域,脚黄色,尾下覆羽具白色端斑(图1),经鉴定为家八哥Acridotheres tristis。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近年采自西藏自治区色季拉山的夜蛾科Noctuidae标本材料,发现夜蛾科一中国新纪录属:耳夜蛾属Dioszeghyana Hreblay,1993和二中国新纪录种:黑双耳夜蛾Dioszeghyana nigralba(Yoshimoto,1993)和同灰夜蛾Polia similissima Plante,1982。对所研究的物种给予了详细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外生殖器描述,并提供了其国内外分布信息。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国内外许多环保志愿者有幸结识梁从诫先生,得到先生的指导、帮助,目睹先生的特别风采,我就是这众多幸运者之一。1999年8月,我首次见到梁先生,此后,和他多  相似文献   
8.
<正>2012年7月8日,笔者在西藏自治区西南部札达县(北纬31°42'33.5″,东经79°42'31.2″,海拔4251 m)进行野外考察期间,拍摄到一只雀形目Passeriformes鸟类,经鉴定为燕雀科Fringillidae的蒙古沙雀Rhodopechys mongolicus雄鸟。此鸟体羽以沙褐色为主,腹部色淡;眉纹、喉部和胁部沾粉红色;初级飞羽黑褐色染橙红色外缘,次级飞羽具大块白斑,覆羽黑褐色具橙红色斑;尾羽黑褐色具白色边缘;嘴短粗,上嘴较下嘴色深;脚肉粉色,爪灰黑色。发现地为荒漠草原生境,发现时此鸟正与角百灵  相似文献   
9.
双须叶须鱼Ptychobarbus di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叶须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研究通过对其繁殖力和繁殖策略的研究, 旨在为双须叶须鱼的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于2013年2月至3月以及2014年2月中旬至6月中旬, 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区段采集到1030尾双须叶须鱼, 雄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25—400 mm, 雌鱼体长主要集中在375 mm以上, 其中Ⅳ期、Ⅴ期的雌鱼65尾, 体长为320—500 mm, 体重为411.6—1328.0 g。采用SL50%的方法, 雌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60.90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0龄; 雄鱼初次性成熟体长为354.53 mm, 初次性成熟年龄为13.5龄。从不同月份不同性腺发育期所占比例, 不同月份的性体指数变化以及不同月份卵径分布图, 可以看出双须叶须鱼属于同步产卵类型, 集中在2—4月份。双须叶须鱼平均绝对繁殖力为3487粒, 平均相对体长繁殖力为7.2粒/mm, 平均相对体重繁殖力为4.3粒/g, 绝对繁殖力与体长、体重呈正相关, 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群体性比为1.23 鲶1。综上所述, 双须叶须鱼是繁殖力较低、性成熟较晚和繁殖期较短的鱼类, 我们针对其繁殖特性提出了一些保护性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杨潼 《动物分类学报》2007,32(4):890-895
记述了采自中国安徽省黄山、内蒙古自治区扎兰屯市、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和海南省三亚市的减化小斑熊虫Milnesium reductum Tumanov,2006中国新纪录种;采自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伊春市和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小隙大生熊虫Macrobiotus areolatus J.Murr.,1907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和伊春市,山东省曲阜市的懒惰大生熊虫Macrobiotus arguei Pilato et al.,1975中国新纪录种;采自安徽省黄山的具斑双相熊虫Diphascon(Adropion)punctatum(Iharos,1962)中国新纪录种;采自中国西藏自治区当雄县的等高熊虫属标本因大的外爪不在底部分叉,有尖锥形的共同基部,较小的内爪在底部分叉,初级分枝与次级分枝顶部均成钩状弯曲而与该属中已知其它种均不相同,定名为当雄等高熊虫新种Isohypsibius damxungensis sp.nov..所有的标本均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