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鸭嘴龙动物群化石特异埋藏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对位于莱阳棘鼻青岛龙发现地点(1号化石地点)以东新发现的2号化石地点进行大规模发掘,已发现5个化石富集层,赋存的化石均以鸭嘴龙科为主,一部分个体可能代表栉龙亚科的成员,而另一部分个体归于赖氏龙亚科的棘鼻青岛龙。这些鸭嘴龙化石从个体大小上分别代表成年、亚成年和幼年晚期个体。化石富集层以灰绿色和褐红色含砂砾泥岩沉积为主,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并具有两种主要的死亡和埋藏模式,即恐龙群体活着时遭遇泥石流被吞没集群死亡后,肢体在短距离搬运中被撕裂并迅速沉积掩埋,骨骼分散但完整,同一个体的骨骼相距不远;恐龙正常或经泥石流导致其非正常死亡后,部分遗体未被掩埋,经暴露软组织腐烂,被后续发生的泥石流卷入并二次搬运,最终埋藏,表现为分散但较完整的骨骼与破碎呈砾石磨圆状的骨骼共生保存。这些富集层的化石及其埋藏特征反映了生活在河湖边的鸭嘴龙动物群,在鸭嘴龙幼年晚期刚刚加入成年鸭嘴龙动物群后,被卷入突发的洪水泥石流导致其集群死亡并快速埋藏的事件。  相似文献   
2.
山东莱阳盆地早白垩世莱阳群的遗迹化石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山东莱阳早白垩阳群自下而上分为瓦屋夼组,林寺山组,止风庄组,水南组,龙旺庄组和曲格庄组。为一套河湖相沉积,产有较丰富,分异度较高的非海相遗迹化石和兽脚类恐龙足迹化石,共鉴定出遗迹属11个,未定属1个,其中遗迹种9个,未定种2个,遗迹化石是:Cochlichnus anguines,Diplocraterion parallelun,Helminthoidichnites tenuis,Palaeophycus tubularis,Planolites montanus ,Scolica sp.,Scoyenia gracilis,Skolithos linearis,Taenidium cameromensis,Thalassinoides sp.,恐龙足迹化石是:Paragrallator yangi,这些化石按习性可分为4类,即:居住构造, 爬行迹,觅食[迹和牧食迹,其中又以前3种为主,遗迹化石在剖面上的分布不均匀,以上部的水南组,龙旺庄,曲格庄3个组最丰富。  相似文献   
3.
莱阳茌梨果实细胞中,多酚氧化酶活性有80%分布于细胞溶质部分,11%分布于线粒体中,约6%存在于更小的亚细胞颗粒中。该酶只催化邻二元酚的氧化,对一元酚及间、对二元酚不起催化作用。邻—香豆酸为该酶的非竞争性抑制剂,Ki为 0.36mmol/L。苯甲酸为该酶的竞争性抑制剂,Ki为0.27 mmol/L。  相似文献   
4.
1958年在山东莱阳赵疃村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恐龙蛋化石。尽管只发现了一枚较大的蛋壳碎片,但其极大的厚度表明它是一个新的蛋种。研究者根据蛋壳径切面的显微结构将它归入圆形蛋科的圆形蛋属并命名为厚皮圆形蛋。然而,与新近报道的产自中国浙江省和日本山口县的多裂隙蛋属的弦切面结构进行对比发现,它们都具有大致平行并且呈波浪状的裂隙。因此将产自莱阳的这块蛋壳碎片重新归入东阳蛋科的多裂隙蛋属,并讨论了东阳蛋类近蛋壳内表面的致密层以及东阳蛋类的时空分布情况。同时,产自辽宁昌图的厚皮圆形蛋的归入标本成为新修订的泉头圆形蛋的正型标本。  相似文献   
5.
番茄的抗病基因Tm22与番茄花叶病毒(ToMV)的移动蛋白MP基因是一对互作的基因,Tm22基因和ToMVMP基因同时在烟草中表达, 并分别获得单一基因整合的纯合转化体植株。病毒接种试验表明,Tm22基因转化体与Tm22番茄对Tobamavirus病毒的特异抗性结果一致;Tm22转基因植株和ToMVMP转基因植株杂交试验及其农杆菌注射试验均证明: (1)Tm22基因与ToMVMP在转基因烟草上保持“基因对基因"的互作关系; (2)在外源乙烯的参与下,ToMV的移动蛋白与Tm22基因编码蛋白的互作能够诱导转化体程序性细胞死亡。这一结果为今后研究Tm22与MP互作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茌梨的花药以造孢组织越冬。第二年春,花芽萌动时形成小孢子母细胞。小孢子的发生为同时型。成熟花粉粒为2细胞型。4月初,珠心顶端第三层细胞中的造孢细胞发育为大孢子母细胞,属厚珠心型。胚囊发育属蓼型。胚发育始于4月下旬,受精卵进行横分裂,后经棒状原胚、球形原胚、心形胚和鱼雷形胚,至7月中旬幼胚逐渐成熟。胚的发育属藜型。胚乳发生为核型。茌梨大小孢子的发生和雌雄配子体的形成与花芽、花外形标志之间,有较稳定的相关性。胚和胚乳的发育与果实的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跃变期的莱阳梨果肉切片保温12h期间,降低空气中O_2浓度使乙烯生成减少,ACC含量相应增加,解除处理后,除0%O_2处理外都能恢复相应的乙烯生成速率。CO_2对乙烯生成有促进和抑制双重作用,处理初期表现出促进,O_2浓度低时更显著,随保温时间延长CO_2表现出抑制作用并继续增强。CO_2浓度增高,乙烯生成的抑制增强,ACC含量变化与乙烯减少之间没有很好的相应关系,解除CO_2处理后乙烯生成速率不能恢复。  相似文献   
8.
简要回顾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化石群的研究历史和以杨钟健为代表的老一代地质古生物学者对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研究发现的杰出贡献,并介绍了莱阳恐龙和恐龙蛋的最新发现和若干研究进展.在近年来对莱阳周边地层进行的大规模考察中,发现了一系列发育在平原上的恐龙峡谷群,以及其中蕴含的十几个恐龙和恐龙蛋新地点和新层位.2010年开始,在对莱阳金岗口村附近的2个化石地点的发掘中,发现了以鸭嘴龙科为主的大量脊椎动物化石和蛋化石,包括一类新的栉龙亚科成员,一些大型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一新的龟鳖类蛋化石等.2号地点化石富集层具有典型的泥石流沉积特征和骨骼埋藏特征.对棘鼻青岛龙的特殊头饰进行了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发现其头饰是实心结构,但其他骨骼特征证明棘鼻青岛龙属于具有头饰的赖氏龙亚科是确定无疑的,所以目前发现的头饰应不是其真实状态或根本不属于其头部骨骼.此外,对谭氏龙1属3种的重新观察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中国谭氏龙和金刚口谭氏龙应是有效属种,但部分骨骼还有疑问,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而莱阳谭氏龙为无效属种.  相似文献   
9.
在与英国鸟类学家Dr.Roger Wilkinson,Dr.Simon Dowell,Ms.Mary Richardson对云南思茅鸟类进行考察期间,于2005年5月4日上午9时30分左右在思茅菜阳河保护区内距“树上人家”约3km处的高大乔木顶部,发现1只雄性蓝腰短尾鹦鹉(Psittinus cyanurus),为我国鸟类物种新记录。通过单筒望远镜观察,该鸟体长约为200mm,头顶淡蓝色,嘴红色,翅上覆羽绿色,尾短,胸、腹部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显得甚浅。据以往报道,蓝腰短尾鹦鹉分布于缅甸南部、泰国南部和西部、马来半岛、新加坡、苏门答腊和婆罗洲等地。蓝腰短尾鹦鹉迄今所知有3个亚种,指名亚种cyanurus分布广泛,而亚种pontius和abbotti则仅见于苏门答腊西部海面的零星岛屿。思茅所处位置与指名亚种的分布区相距甚远。鉴于只见到1只雄鸟,故有关蓝腰短尾鹦鹉野生种群在中国云南思茅地区的状况,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山东莱阳晚白垩世恐龙蛋化石一新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山东莱阳是中国最早发现的含有丰富的晚白垩世恐龙及恐龙蛋化石产地。上个世纪50~60年代,周明镇(1951,1954)及杨钟健(1954,1959,1965)对莱阳首次发现的恐龙蛋化石进行了研究。1974年,赵资奎、蒋元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采用显微镜技术方法重新研究了莱阳恐龙蛋壳的显微结构,结果发现它们的显微结构有很大差异。根据赵资奎(1975)提出的恐龙蛋分类方法(Parataxonomy),将莱阳地区已发现的恐龙蛋分别归入圆形蛋科(spheroolithidae)、椭圆形蛋科(Ovaloolithidae)和长形蛋科(Elongatoolithidae)等3个科,共5个属12个种(赵资奎,1979,1993)。最近,大连自然博物馆在整理馆存的化石标本时,发现有4枚形状为扁圆形的恐龙蛋化石是1973年10月从山东莱阳将军顶采集到的。根据目前有关莱阳地区晚中生代地层划分修订的标准(胡承志等,2001),这些标本的出土层位应为上白垩统王氏群将军顶组。我们的初步观察表明,蛋化石的形状、大小及其蛋壳显微结构特征与上述已报道的莱阳恐龙蛋3个类群的明显不同,在此简单记述,以期对莱阳地区晚白垩世恐龙蛋群的综合研究提供些许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