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郭佳妮  李保平  孟玲 《生态学报》2017,37(6):1826-1831
种内和种间捕食卵现象常见于对食蚜瓢虫的研究报道中。源自亚洲、入侵北美和欧洲的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由于卵含有生物碱而被认为可能是威胁本土瓢虫生存的原因,但该推测只有在明确异色瓢虫在原产地是否对本土瓢虫具有类似负面影响后,才能确证。通过饲喂实验,旨在明确异色瓢虫在原产地是否对本土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和龟纹瓢虫(Propylea japonica)具有食卵负面作用,为揭示异色瓢虫入侵机理提供依据。实验中用蚜虫(对照)和3种瓢虫卵对瓢虫初孵1龄幼虫进行饲喂处理,观察幼虫生长发育指标。对瓢虫初龄幼虫存活表现的分析结果表明:(1)龟纹瓢虫初孵幼虫取食同种卵和七星瓢虫卵后存活至2龄的比率均高于取食异色瓢虫卵的近7倍;(2)七星瓢虫幼虫取食异色瓢虫卵未存活到2龄,但取食其他瓢虫卵和蚜虫后85%以上个体存活至2龄;(3)异色瓢虫初孵幼虫取食同种和其他2种瓢虫卵后有90%以上存活至2龄。龟纹瓢虫和七星瓢虫1龄幼虫取食异种卵比同种卵后的发育历期显著延长,但异色瓢虫并未表现出差异。龟纹瓢虫和异色瓢虫1龄幼虫取食同种和异种卵后的体增重相同,但七星瓢虫取食龟纹瓢虫卵后体增重比取食同种卵减小。研究结果说明,异色瓢虫卵对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初孵幼虫的生存具有负面影响,反之不然。所以,取食异色瓢虫卵本身并非是导致北美和欧洲本土瓢虫数量减少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王甦  谭晓玲  张帆 《生态学报》2010,30(19):5396-5403
在14、18、22、24℃及30℃下对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Pallas)的不同同血缘的四龄幼虫自残行为及其对生长发育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四龄幼虫自残发生概率受环境温度条件影响显著。在22-24℃处理范围内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发生概率均显著小于非同血缘个体。自残滞后时间同样受环境温度条件影响显著,且在同一温度条件下同血缘个体间均显著小于非同血缘处理。个体间相互攻击率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影响,而在高于22℃下受血缘关系影响显著。此外,总受攻击次数在不同温度处理间差异显著。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后死亡率随温度增加而减少,均在30%以上。而非同血缘个体间自残后死亡率不受温度变化影响,均在70%以上。自残后残存个体的化蛹率及成虫羽化率均不受环境温度变化及个体间血缘关系的影响,化蛹率除30℃处理外均在90%以上,而在各温度下两血缘处理的羽化率均大于70%。  相似文献   
3.
捕食性瓢虫是农田生态系中一类重要的天敌昆虫,种内自残和集团内捕食现象在捕食性瓢虫中普遍存在。本研究在室内通过选择性和非选择性试验比较分析了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及龟纹瓢虫成虫对卵的种内自残和集团内捕食作用以及卵表面的化学物质对集团内捕食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非选择性试验中,3种捕食性瓢虫成虫对卵表现出相似的取食现象,即对龟纹瓢虫卵取食最多,其次为七星瓢虫卵,对异色瓢虫卵取食相对较少;在选择性试验中,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较偏好取食同种卵,对异色瓢虫卵取食均较少;而异色瓢虫喜欢取食异种卵,对同种卵取食相对较少。3种瓢虫卵经正己烷漂洗后,异色瓢虫、七星瓢虫和龟纹瓢虫成虫却未对卵表现出取食偏好性。本研究可为捕食性瓢虫组合释放与协调利用、田间集团内捕食作用评定及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影响漠斑牙鲆稚鱼的自残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漠斑牙鲆(Paralichthys lethostigma)稚鱼阶段,自残现象比较严重。本文以漠斑牙鲆稚鱼为实验对象,选取全长10.1—40.9mm的漠斑牙鲆进行试验观察。研究了密度、浑浊度、饥饿、个体大小差异对该幼鱼自残的影响程度。(1)密度、投饲量、个体大小差异对漠斑牙鲆稚鱼的自残行为影响极显著;高密度组的比低密度组自残现象严重;饱食组的自残率较1/3饱食投饲量组别的轻;个体大小差异是引起自残最重要的因子,当投喂不充足时,(10.1±0.4)—(20.3±0.3)mm组的自残现象最为严重自残死亡率为53%。(2)饥饿对自残行为影响显著,饥饿24h后自残死亡率为20%((15.0±0.4)mm组)。(3)浑浊度、饵料种类对自残行为影响不显著,在密度为20尾/L时,无浑浊度组稚鱼自残死亡率为8%,浑浊度组5%。    相似文献   
5.
《环境昆虫学报》2014,(6):874-878
自残现象的发生在异色瓢虫Harmonia axyridis中很是常见,为明确自残行为对其存活和生长发育的影响,在非选择性条件下我们对异色瓢虫幼虫对非姊妹卵的种内自残和对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卵的种间捕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取食同种卵和异种卵均可完成生长发育,与取食蚜虫相比:①其从卵到成虫及蛹期的发育历期明显缩短(P<0.05),其中1龄幼虫发育历期缩短非常明显(P<0.01);②自然条件下高死亡率的1龄幼虫的存活率明显提高(P<0.05);③2-4龄幼虫、蛹和成虫的体重变轻(P<0.05),且体长在4龄幼虫间也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这表明异色瓢虫种内自残和种间捕食对其在食物恶劣条件下延续种群至关重要,但对种群的繁衍却不是最理想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对孟氏隐唇瓢虫成虫自残幼虫的行为以及雌虫取食幼虫后的生殖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雌成虫在48h内残杀幼虫造成的死亡率为60%,显著高于雄成虫;与其他部位相比幼虫的腹部遭受更多地攻击,幼虫体表覆盖的蜡丝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成虫的攻击。与取食粉蚧的雌虫相比,取食瓢虫幼虫的雌虫产卵率和平均产卵量均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7.
附肢自残是北京幽灵蛛(Pholcus beijingensis Zhu & Song,1999)的习性之一。野外调查表明,约20%的个体至少失去1只步足;个体自残的发生率在2—7月间有显著的差异,同时第一对步足自残的比例最高(43.47%);个体失去步足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左侧和右侧步足失去的比率接近(1.03:1)。野外调查发现,正在交配的个体与单独生活的个体相比,步足的完整性上并无显著差别。实验室研究表明,北京幽灵蛛附肢自残后没有再生现象。通过对自残幼体与非自残幼体的3龄与4龄龄期研究,发现各处理组间并无显著的差别。步足自残被认为是北京幽灵蛛在极端情况下的“避险策略”(Bet-hedging strategy)[动物学报54(6):998-1004,2008]。  相似文献   
8.
昆虫的肢体自残现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孟卿  彩万志 《昆虫知识》2003,40(3):280-284
该文主要就昆虫的肢体自残现象发生的种类和虫态、被残器官和部位、自残发生的原因、自残对昆虫个体的有利及不利影响进行了综述,并简单地讨论了肢体自残现象在进化上的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