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9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4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粤东柘林湾海域富营养化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根据2001年7月——2002年7月对柘林湾进行的生态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模糊集理论中的权距离概念结合隶属度的模糊评价方法,以化学耗氧量、总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叶绿素a为指标,对粤东柘林湾和湾外水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柘林湾的营养状况已达到中营养程度以上,而湾外则处于贫营养状态。  相似文献   
2.
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志强  李吉鹏  章耕耘  马丽 《生态学报》2015,35(14):4907-4919
根据东山湾海域环境污染现状和生态系统的特点,从水质环境、沉积物环境、生物残毒以及海洋生物方面构建了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可变模糊评价模型的海湾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并利用该方法对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东山湾春季生态系统健康指数为2.36,秋季为2.44,均处于"良与中之间,偏良"水平,春季略优于秋季。影响东山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主要负面指标因子为鱼卵及仔鱼密度(春秋季健康指数均值为4.95)、营养水平(秋季健康指数为4.47)和底栖生物生物量(春季健康指数为3.59)。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通过准则参数α和距离参数p的不同组合变化,以线性与非线性相结合,能够较客观系统、标准量化地评价海湾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优劣,。  相似文献   
3.
以成都动物园人工饲养的7条湾鳄Crocodylus porosus Schneider为对象,介绍了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经常会用到的抓捕、采血、性别鉴定等技术操作及其意义,为湾鳄的人工饲养管理提供一定的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4.
乳山湾东流区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迪迪    孙耀    石晓勇  徐林梅    孟伟  姜守轩  宋健中 《生态学报》2008,28(5):2417-2417~2423
对2003年8月在乳山湾东流区采集的沉积物样品中的不同形态磷的平面和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这些磷的形态分布与贝类养殖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形态磷在贝类高密度养殖区含量大于低密度养殖区.养殖区的垂直分布比较复杂,在1~20cm范围含量均出现较大波动,这与贝类养殖活动有关.Fe-P、Al-P含量出现较大波动还与污染程度有关,Or-P还与浮游植物活动有关.养殖区Ex-P、Fe-P、NAIP占TP的平均百分含量大于非养殖区,De-P、Oc-P恰好相反.Ca-P是乳山湾沉积物中含量最高的磷形态,Fe-P 和Or-P是最主要的两种生物可获得磷.TP、Or-P含量在养殖区与非养殖区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养殖区Fe-P含量高于非养殖区,3种磷的平均含量一般大于其它海区.非生物可获得磷约占TP的60%左右.  相似文献   
5.
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殖区柘林湾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2001年9月至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海水增养区柘林湾表、底层水体中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柘林湾浮游细菌总均值为59.4×10^4/dm^3,与国内外富营养化程度较高的内湾海域大致相当。在平面分布上,浮游细菌总体上表现出湾内高于湾外、养殖区高于非养殖区的分布格局,说明大规模增养殖业对浮游细菌的时空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网箱养殖的影响尤其显著。湾顶黄冈河口浮游细菌呈现显著的逐年增加趋势,其原因一方面与调查期间降雨减少有关;另一方面可能是受周边陆源污染输入加剧的影响。在周年变化上,浮游细菌表现为典型的单峰型周年变化模式,主要是受水温的调控。年度峰值出现在夏季高温季节(6~8月),低谷出现在冬季低温季节(12~2月)。浮游细菌与溶氧呈现显著意义的负相关关系,但低溶氧可能是湾内养殖区初级生产力低下所致,而非浮游细菌耗氧所为。相反,溶氧降低可能会促进专性或兼性厌氧细菌的增加,使养殖环境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6.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 cells/dm3,总均值为3.3×10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 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 cells/dm3则有4份。以大于106 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三峡水库及香溪河库湾理化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3年6月三峡水库初期蓄水后对香溪河库湾的常规监测,对该水域的理化特征及其动态进行了分析,并与三峡水库库首的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库湾TN、NO3-N浓度要显著低于库首,前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29mg/L,0.88mg/L,后者两周年平均值为1.62mg/L,1.22mg/L。而PO4-P则是库湾显著高于库首,并且在7—9月库首的TP/PO4-P有显著提高。结果同时表明库首的水土流失较严重,而库湾则有较好的水土保持。最后对TSIM的计算结果表明,由于TP、TN都处于高水平,库首呈现中营养化(TSIM>37),而库湾则呈现严重富营养化(TSIM>53)。  相似文献   
8.
粤东柘林湾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生态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0年5月~2004年12月对粤东大规模养殖区柘林湾的赤潮藻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种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长达5a的调查。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周年变动模式基本为双峰型,平面分布没有显著的空间差异。调查期间,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站位实测值为0~1.4×10^7cells/dm^3,总均值为3.3×10^5cells/dm^3,占浮游植物总细胞数的67.1%,为调查海区第1优势种。在总共1045份样品中,有中肋骨条藻出现的样品数为1020份。其中,种群密度大于10^6cells/dm^3的样品有65份,大于10^7cells/dm。则有4份。以大于10^6cells/dm^3为中肋骨条藻的赤潮密度标准,在调查期间至少于2000年、2003年发生4次赤潮。运用灰关联理论对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与13个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排序分析发现,水温、pH值和浮游动物是影响柘林湾中肋骨条藻种群时空分布的关键因子。水温还与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的对数值具极显著意义的线性关系,而达到赤潮密度的样品均落在24.5~32.0℃区间,即每年的5~9月份高温季节。由于柘林湾浮游动物的年高峰期也出现在高温季节,说明浮游动物摄食压力的存在可能是柘林湾中肋骨条藻赤潮发生的重要抑制因子。2004年调查海区中肋骨条藻种群密度和在浮游植物群落中的优势度骤然降低,可能与水体营养盐结构和Fe含量的变化有关。因此,长期调查与监测对于研究海湾生态学和赤潮发生机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应用UK37估算三门湾(1916~2003年)表层海水温度,SST波动范围在15.97~18.00℃之间,年平均为17.03℃,此计算值比当年实测海水全年平均温度低3.52℃,与秋季海水实测温度相接近。研究显示出,三门湾的EI Nio事件在大尺度上与东太平洋一样,均受制于气候影响因素,但在变化尺度上又受到地理位置和地方性气候(季风)的影响,事件在形式和年代上相互对应,但其颤动幅度远不如东太平洋强烈。同时通过比较EI Nio期间(2003/2002)和非EI Nio期间(2006/2005)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动信号、生物量、栖息密度以及物种多样性等,研究显示出三门湾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o事件产生响应迹象,若干大型底栖生物对EI Ni o的响应主要是通过海洋环流的影响来体现生命和生态效应的,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底栖生物种类数和多样性、以及生命活动及栖息密度分布模式。在EI Nio影响下,台湾暖流入侵势力加强,2003/2002年底栖生物群落种类数减少与海流入侵及盐度密切相关;通过与同海域浮游动物对比研究,三门湾海域浮游动物和底栖生物对EI Nio的生态响应均较大,前者可能与三门湾海域水域较浅,外海暖水从底部入侵改变水温和盐度,直接影响底栖生物的生态环境,致使种类数大大减少有关;而后者由于入侵暖水强度增大,携带大量暖水性浮游动物,呈现出在EI Nio时期浮游动物种类数、生物量和丰度有偏高趋势。  相似文献   
10.
海南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黑脸琵鹭(Plataleaminor)是全球濒危鸟类之一。海南北黎湾是继我国香港和台湾之后发现的黑脸琵鹭第三个重要的越冬地。为了深入了解黑脸琵鹭在该地的保护状况,以及影响其种群越冬的致危因素,作者于2004年1–3月,采用瞬时扫描和焦点动物观察法对北黎湾黑脸琵鹭的越冬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1)在黑脸琵鹭的各种行为中,休息行为所占的比例最大,为69.72%;其次是站立行为,为10.42%;护理行为位居第3,占10.36%;位移、取食和社会行为在白天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2)白天黑脸琵鹭休息行为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8:00–17:00主要以休息为主,而在17:00以后,休息行为明显减少,护理、取食和站立行为有所增加。位移和社会行为发生率较低,呈间歇性变化。黑脸琵鹭各种行为之间在持续时间上有显著差异,其中以休息行为持续时间最长,其次是取食行为,而行走行为持续时间最短。(3)黑脸琵鹭的取食频次在各时间段也有显著的差异,在16:00以后取食的频次较高。(4)黑脸琵鹭的取食行为受潮汐的影响,过高和过低的水位都将影响其取食活动。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黑脸琵鹭及其越冬地的保护和管理计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