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气象部门的发展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发展,而国家也只有大力发展气象事业,才可以从根本上减少灾害的发生,为国家和人民挽救更多的经济损失。地面气象测报业务作为气象部门中一项重要的业务,更应该大力发展,不管是测报软件的使用还是测报数据的采集都应该做到最好,才可以保证气象事业的发展。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对地面气象测报业务软件应用进行了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利用福建省将乐县1963-1994年测报积累的观察赍料和气象资料,建立了越冬代二化螟、三化螟蛾高峰逐步回归顶测模型.Fuzzy分析预报模型,四代三化螟发生期发生量璜测模型。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盲蝽在我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了主要害虫,在棉花、枣、葡萄等多种作物生产上造成了严重危害.自2008年以来,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支持下,对盲蝽人工饲养技术、个体发育与繁殖、食性、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性信息素通讯行为、交配与产卵行为、飞行与扩散能力、滞育与越冬习性、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研发盲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爱兵  陈建  王正军  李典谟  田洁 《生态学报》2001,21(12):2159-2165
以安徽省潜山县马尾松毛虫测报为例,在潜山县全县设置102个诱捕点,诱集越冬代成虫,并同时记录环境因子数据,例如树高、树龄、坡向、植被等。以这些环境因子为测报因子,以性外激素诱集到的雄蛾数代表田间实际发生情况,构建了森林重要害虫-马尾松毛虫的分类测报模型-BP人工神经网络和概率测报模型。BP网络模型的拟合率为100%,预留样检验报准率为100%。LOGIT模型的一致对率为74%。两类模型的拟合结果和预测结果基本吻合。BP网络的测报能力优于LOGIT模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棉花盲蝽生物学特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宴辉  吴孔明 《昆虫知识》2012,49(3):578-584
近10年来,盲蝽在我国由次要害虫上升为了主要害虫,在棉花、枣、葡萄等多种作物生产上造成了严重危害。自2008年以来,在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的支持下,对盲蝽人工饲养技术、个体发育与繁殖、食性、寄主选择行为、取食行为、性信息素通讯行为、交配与产卵行为、飞行与扩散能力、滞育与越冬习性、年生活史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为研发盲蝽预测预报和综合防治技术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许渭根 《昆虫知识》1994,31(2):122-123
近年来,灰色系统理论在农业病虫害预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其中最易为人接受的GM(1,1)模型已经在实践中取得可喜的成就。但是灰色系统理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实际应用中,还有不少理论问题有待于研究。本文就GM(l,呈)预测模型建模过程中出现的有关残差修正问题作了如下有益的探讨。1GM(1,1)预测模型现以“褐稻虱灰色灾变长期预测初探”(吕雨土,昆虫知识26(5):257~260)一文为例,加以说明。文章采用浙江街县1974~1986年晚稻田间揭稻虱发生量的历史资料,对原始资料规定加权平均最高时百丛虫量达2000只为灾年,不到刘如…  相似文献   
7.
8.
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林付根  王凤良 《昆虫知识》1998,35(6):347-351
1993~1996年对棉铃虫性诱剂在测报和防治上的应用效果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不棉铃虫性诱剂中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生产的性诱剂诱蛾效果最好,其效果与进口性诱剂相当。在第1代,性诱剂诱蛾效果好于杨树把。在第2代,其效果与杨树把接近。在第3、4代,其效果差于杨树把。性诱剂与杨树把诱蛾的蛾量消长基本同步并且两者与田间卵量消长基本一致。因此,在第1、2代应以性诱剂取代杨树把,在第3、4代应以杨树把进行测报和防治。  相似文献   
9.
灰翅麦茎蜂Cephus fumipennis Eversmann是春小麦的重要害虫之一。对其田间成虫数量消长动态做了系统观测,并利用机率值对日期的线性相关回归分析法模拟了观测数据。结果表明,成虫数量机率值对以儒略日期表示的观测期呈极显著相关;新建的7个机率值模型通过卡方检验,适合概率都高于0.99;成虫发生量对观测期呈正态分布。以这些模型为基础,估算并测报了成虫在3个观测点活动的高峰日、盛发期、显现期及其95%置信区间。在民和县观测点(海拔1 820 m),理论盛发期为5月23日至6月4日;在循化点(海拔1 800 m),理论盛发期为5月23日至6月2日;在湟中点(海拔2 760 m),理论盛发期为7月3日至20日。显现期长度是盛发期的2倍;盛发期和显现期在各点都关于高峰日两侧对称。本文提出的机率值模型及其分析法可为昆虫种群的发生期测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我国粘虫Mythimnaseparata(Walker)种群周年北迁南回的动态规律。【方法】2014-2017年分别在全国16、25、24、23个省(市、区)17、28、27、26个县(市、区)设立了17、35、34、31台高空测报灯,系统观测了全年或主要发生期逐日蛾量。【结果】基本掌握了粘虫在我国全年各代发生区域、发生时间和发生数量,为全国区域预报提供了重要依据。【结论】我国华南江南、西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区域是我国粘虫成虫发生区域,每年循环发生5个代次;30?N以南区域诱测到越冬粘虫,27?N及以南的观测点虫量较多,冬季未观测到区域间虫源交流;浙江象山、上海奉贤、江苏东台、山东长岛、河北滦县是粘虫北迁南回的主要路径;华南江南、长江中下游、黄淮、华北、东北等区域间观测到虫源交流,华北和东北地区2代、3代可进行虫源交流;东南亚国家或许为我国提供较多虫源,我国粘虫存在种群重建的可能,这有待于今后进行国际合作、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