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杨维康  高行宜 《动物学杂志》2002,37(6):12-12,F001
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属鹤形目鸨科,体重1~2.5 kg.  相似文献   
2.
新疆木垒波斑鸨卵的孵化温度及雌鸟孵化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9年 5月 2 2日到 6月 11日 ,在新疆木垒波斑鸨分布区利用装有温度记录仪的假卵成功地监测了2只雌性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的繁殖行为。研究表明 :在孵化期 ,雌鸟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出双峰模式 ,即晨昏活动。雌鸟平均每天离巢 3~ 9次 ,每次 8~ 2 6min。孵化过程中 ,雌鸟每天花费 (94±2 ) %的时间孵卵。当雌鸟孵卵时 ,卵的日均孵化温度为 31 9~ 36 5℃。当雌鸟离开巢时 ,卵的温度平均下降到(2 4 9± 3 2 )℃。随着孵化的进行 ,卵的日均温从 31 9℃上升到 36 2℃ ,与环境温度的变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炫耀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2000年4-7月,通过野餐直接观察采样的方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炫耀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条块状高灌丛随机散布在视野开阔、地势平坦的小半灌木群落中是波斑鸨炫耀栖息地的景观特征;影响波斑鸨炫耀栖息地选择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植物种数、植被盖度、密度和蹁高灌丛距离;炫耀地内的植物种数、植被盖度、植被密度和草本植物种数显著低于对照样方内的相应成分;绝大多数炫耀地位于低矮稀疏的半灌木群落中,同时又总是靠近条块状高灌丛。这种灌嵌景观的炫耀地植物群落结构为波斑鸨的生存、炫耀提供了理想场所。  相似文献   
4.
5.
波斑鸨与大鸨卵壳的超微结构比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扫描电镜对波斑鸨(Otis undulata macqueenii)和大鸨(Otis tarda tarda)卵壳的壳膜层、锥体层、海绵层和表层的超微结构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同属鸟类,它们的外壳表面具有相似性,即均具有突起及大小不等的气孔,壳膜纤维交错成网状、海绵层分布有较多蜂窝小孔等。但作为不同的种,二者又具有显著差异,这种结构上的差异与种的特异性、成鸟的本重、卵的大小及生存环境密  相似文献   
6.
2011年4月~2012年5月,对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南缘进行了4次鸟类调查,共发现鸟类10目25科40属54种.其中留鸟21种、夏候鸟23种、旅鸟6种、冬候鸟4种.国家Ⅰ级保护动物3种,为波斑鸨、白肩雕和金雕,国家Ⅱ级保护动物8种,为鹗、黑鸢、高山兀鹫、秃鹫、雀鹰、猎隼、红隼和蓑羽鹤.该地以角百灵和蒙古沙雀等荒漠鸟类为优势种,猛禽如棕尾鵟等也较常见.  相似文献   
7.
新疆木垒波斑鸨营巢成功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1998年 4月中旬~ 7月中旬 ,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s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营巢成功率进行了初步考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 16个巢、2 5窝幼雏。每巢产卵 3~ 6枚 ,卵鲜重 (6 4 7± 5 8)g ,卵径为 6 0 9mm× 43 9mm。产卵有两个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 1次繁殖失败后可再次产卵。第 1产卵期的巢卵数为(4 1± 0 8)枚 ,第 2产卵期的巢卵数为 (3 5± 0 6 )枚。雌鸟营巢成功率为 77 5 %~ 87 5 % ,卵的孵化率为83 6 %。每窝内从破壳到具备飞行能力的幼雏数基本不变 ,表明繁殖雌鸟大都能将幼雏全部抚育到可以飞行的年龄  相似文献   
8.
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秋季栖息地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00年9月,利用粪便示踪和野外直接观察法对准噶尔盆地东部波斑鸨(Chlamydotis undulata)秋季栖息地进行了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波斑鸨秋季栖息地地热平坦,视野开阔,广泛分布旱生和盐生荒膜植物,植被稀疏、低矮,并镶嵌有相对较高的灌丛块;影响波斑鸨秋季栖息地选择的环境因子是植被密度、物种丰富度和物候;秋季栖息地内的植被密度、草木植物种数、叉毛蓬密度、结实植物密度和物种数都极显著高于对照地内的相应成分;生长植物密度显著高于对照地;而假木贼密度和琵琶柴密度显著低于对照地。  相似文献   
9.
新疆木垒波斑鸨的繁殖成功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于 1998~ 2 0 0 0年 4~ 7月 ,采用野外直接观察、栖息地植被样方调查和无线电跟踪等方法对分布于新疆木垒的波斑鸨 (Chlamydotiundulatamacqueenii)种群的繁殖生态进行了初步观察与研究。考察中共发现45个巢、 84窝幼雏。研究结果表明 ,木垒波斑鸨有两个产卵高峰期 ,表明雌鸟第一次繁殖失败后可能再次产卵。雌鸟营巢成功率平均为 0 5 0 5。波斑鸨的窝卵数在 2~ 6枚之间 ,出现 4枚卵的频率最高。第一产卵期内的平均窝卵数 ( 4 0± 0 8枚 /窝 )大于第二产卵期内的平均窝卵数 ( 3 3± 0 8枚 /窝 )。木垒波斑鸨种群三年间卵孵化率分别为 0 84、 0 80和 1,繁殖成功率为 0 45 6。种群在繁殖期几乎不受人类活动干扰 ,巢卵及幼雏损失主要来自天敌捕食 ,如沙狐、大和棕尾等.  相似文献   
10.
新疆北部地区鸨类考察初报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小鸨、大鸨、波斑鸨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均处于濒危状态。本文依据1989年月、6-7月和1990年6月、8-9月的初步考察结果,报道了新疆北部鸨类发现地、标定采集地和资源状况。阿尔秦山南部山前丘陵和准噶盆地中部与东部波斑鸨分布区,阿尔泰山南部山前丘陵和准噶盆地中部与东部波斑鸨分布区,准噶尔盆地南缘荒漠小鸨分布区。调查显示,波斑鸨数量最少,估计约有200-300只左右;小鸨居中,估算在1000只左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