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7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4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1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动态     
我国科学家成功解析SARS冠状病毒进化规律全国防治非典科技攻关组和广东省防治非典科技攻关领导小组 1月30日在广州宣布 ,我国科学家经过 8个月的联合攻关 ,在防治SARS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1月 2 9日美国《科学》杂志全文公布了中国课题组研究SARS的分子流行病学 ,解析  相似文献   
2.
北大荒的土     
农作物生长的好坏与土壤条件的优劣息息相关。黑龙江垦区土地平坦连片,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沃,再加上气候适宜,形成了得天独厚的粮食作物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3.
《环境昆虫学报》2014,(6):1054-1058
本文利用引诱剂诱捕器,对香蕉假茎象甲Odoiporus longicollis (Oliver)成虫在蕉园中的活动高度、活动方向和活动节律进行研究,旨在明确该虫的田间活动规律,为其防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诱捕器的挂置高度对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诱捕效果有一定影响,距地面160 cm的诱捕器所诱捕的成虫数量最大,而该高度是香蕉叶鞘及叶柄所处位置,说明成虫多在此处活动。而诱捕器的挂置方位对诱捕效果影响不大,挂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诱捕器的诱虫量差异不显著,说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在蕉园活动时,对方向没有明显偏好。此外,在活动节律上,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多在傍晚至凌晨时分活动,16:00至翌日4:00的雌、雄虫诱虫量分别占全天雌、雄虫诱虫量的92%和96%。  相似文献   
4.
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生态屏障带水土流失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郎燕  刘宁  刘世荣 《生态学报》2021,41(13):5106-5117
受气候和地形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两屏三带"国家生态屏障带中的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自然灾害频发。但是,针对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水土流失时空格局变化,特别是未来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水土流失变化趋势的研究很少。因此,本研究以川滇-黄土高原区域和南方丘陵带为研究对象,利用修正土壤流失方程(RUSLE)定量分析了该区在2000-2015年水土流失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并预测了在RCP2.6和RCP4.5的未来气候情景下及土地利用变化条件下水土流失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在植被恢复的积极作用下,水土流失显著缓解;(2)川滇地区的西南部因植被盖度的增长和降雨的减少水土流失显著缓解,但四川省境内人口密集区农田面积增加以及降水增加造成水土流失大幅度加剧;(3)南方丘陵带受降水增加影响导致了部分区域的水土流失恶化;(4)在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由于大部分地区降雨将减少使土壤侵蚀趋于缓解,但四川、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带大部分地区仍然面临未来农田面积增加带来的水土侵蚀压力。考虑到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降雨减少的趋势,建议在黄土高原地区提高草地在土地利用类型中的占比,在减少耗水量的同时维持地表盖度,缓解水土侵蚀;此外,各区域仍需控制农田面积,而且需通过加强坡耕地上保水保土耕作措施降低农田区域的土壤侵蚀压力。  相似文献   
5.
咸洋  董昕  解孝满 《植物学报》2019,54(1):64-71
该文主要探讨了光照时间、光照强度、温度及昼夜温差等保存条件对卓越红花槭(Acer rubrum cv. ‘Somerset’)限制生长保存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为期182天的保存过程中, 离体材料前期以分化生长为主, 后期以营养生长为主, 并呈现一定的低温适应性。温度对离体材料生长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P<0.01); 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影响持久, 二者交互作用达显著水平(P<0.05); 昼夜温差对平均出芽数和生根率都有显著影响。研究表明, 保存效果最好的条件是T3 (25°C, 12小时光照, 62.50 μmol·m -2·s -1)和T7 (25°C, 12小时光照, 31.25 μmol·m -2·s -1)处理组, 但最佳保存条件的选择标准并不唯一, 其核心是保证种质材料的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6.
于2015年4月(春季)、2015年6月(夏季)、2015年10月(秋季)、2016年1月(冬季),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进行多次采样,分选小型底栖动物,并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叶绿素a含量,分析不同季节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有机质、Chla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线虫为优势类群;有机质含量为25.22%—93.41%,平均值为46.6%; Chla含量为0.188—6.303μg/g,平均值为1.731μg/g。相关性分析显示,春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s r=0.684; P0.05),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s r=-0.518; P0.05)。  相似文献   
7.
袁冬海  王家元  王昊天 《生态学报》2019,39(22):8404-8415
地表径流污染已经逐渐成为城市面源污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溶解性有机质DOM (Dissolved organic matter)是有机污染物的主要组成部分。DOM中因为含有大量不饱和结构、官能团,其中包括羟基、羧基、羰基、胺基等,这些结构容易与径流中重金属结合发生络合反应,改变重金属的赋存形态,从而对其迁移转化及其生物有效性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北京市地表径流为研究对象,研究城市地表径流在冬、夏季不同功能区不同下垫面中溶解性有机质特征及其与典型重金属的作用机制,通过荧光淬灭滴定实验,研究夏季径流雨水中DOM的不同组分与重金属Cu~(2+)、Pb~(2+)、Zn~(2+)之间的结合机制。研究结果显示PARAFAC将获得的样品都分解成2类6个不同的组分,1种腐殖酸,1种类蛋白;类蛋白物质的荧光强度与Cu~(2+)、Pb~(2+)的淬灭率要强于腐殖酸,而Zn~(2+)则呈现相反趋势;通过使用二维相关同步光谱发现DOM对重金属Cu~(2+)、Pb~(2+)、Zn~(2+)的敏感性呈现递减趋势,二维相关异步光谱发现Cu~(2+)、Pb~(2+)会先与位于270—300nm附近类蛋白光谱带反应,Zn~(2+)则会先与330nm附近的腐殖酸光谱带反应。  相似文献   
8.
鄱阳湖流域长期施肥下双季稻田的土壤基础地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鄱阳湖流域不同施肥措施的土壤基础地力变化规律,基于长期施肥定位试验(始于1981年),采集定位30年时的不施肥(CK)、施用氮磷钾肥(NPK)和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土壤,于2012—2014年进行连续3年的施肥和不施肥试验,分析水稻产量和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的差异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不论施肥与否,3年的水稻产量均表现出NPKM处理显著高于NPK和CK处理,尤其是在不施肥条件下,NPKM处理的年产量分别比CK和NPK处理增加37.7%~143.9%和20.8%~66.7%.3年间,CK、NPK和NPKM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分别为41.8%~53.1%、45.2%~62.6%和59.1%~88.1%,且NPKM处理的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均显著高于NPK和CK处理.进一步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平衡量与土壤基础地力贡献率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在鄱阳湖流域的双季稻田,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有利于该地区土壤基础地力的提升,且土壤有机质和有机碳平衡是土壤基础地力变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对全球大洋氮循环的研究发现,大洋输入和输出的氮存在严重的不平衡,所固定的氮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还原为N2或N2O从大洋中流失,而海洋最小含氧带(OMZ)被认为是发生氮流失的最主要区域,通过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固定氮在OMZ海区内损失量可达40~450 Tg·a-1.对不同海区OMZ内固定氮损失的两种主要作用总结发现,异养反硝化作用在热带太平洋东部、阿拉伯海的OMZ内以及海洋沉积物内占有显著优势,在智利、秘鲁沿岸海域及阿拉伯海域也已发现自养反硝化作用的存在;而在黑海、非洲西南部的本格拉上升流、智利北部沿岸等地,厌氧氨氧化作用强烈,且其在陆架区的作用强度和面积要大于大洋区.OMZ氮的流失除受氮流失过程自身影响外,固氮作用、硝化作用、硝酸盐异化还原作用等都可能对OMZ海区内氮收支不平衡造成影响.其中固氮作用的影响最不能忽视,其在全球OMZ内固定的氮的总量可达15~40 Tg·a-1,是对OMZ氮流失量的重要补充.区分反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对OMZ氮流失的相对贡献,明确氮流失的另一产物N2O的形成机制和定量评估方法是当前OMZ氮流失研究中存在的最主要问题.本文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设想,以期为海洋最小含氧带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成簇的规律间隔性短回文序列(CRISPR)基因编辑系统,因其设计简单操作方便和无种属限制,已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基因组定点编辑工具,在复杂的基因组编辑,例如基因的人源化改造以及条件等位基因的构建中有所应用。在自然界中,CRISPR系统拥有多种类别。其中,CRISPR/Cas9系统是研究最深入、应用最成熟的一种。本文针对CRISPR/Cas9系统,分别从基因敲入/敲除片段的大小、同源臂长短、构型即递送方式等技术环节进行综述,阐述不同设计及操作条件下由CRISPR/Cas9系统介导的基因敲入/敲除的效率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