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香鼬、艾虎和大鵟3种食肉类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比值(δ^13C和δ^15N)的测定,依据同位素的质量平衡原理和IsoSource软件计算得到:小型哺乳类在香鼬、艾虎和大鵟食谱中的分配比例分别为26.8%、27.0%和29.2%;雀形目成鸟的分配比例为22.3%、47.7%和69.1%;雀形目幼鸟为50.9%、25.6%和1.70%。3种食肉类的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分布模式在二维空间上存在明显分割,由此说明.香鼬、艾虎和大鵟之间存在明显的食物资源分割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三者在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内共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张洪海  王明  陈磊  刘松涛  窦华山  高东泉 《生态学报》2013,33(10):3233-3240
2010年和2011年3月-6月,对内蒙古达赉湖国家级保护区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巢穴结构和巢址选择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采用野外观察和样方法定位了13个大鵟巢址,并对巢址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进行测量,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进行了分析.测量显示,大鵟巢穴的基本结构特征为:外径(94.7+4.2) cm;巢高度(46.1±2.7) cm;内径(24.8±1.5)cm;巢深(14.0±+0.9)cm.生境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达赉湖西岸地区大鵟的巢集中分布在湖岸或水塘附近的悬崖,营巢点坡度为15°-45°之间的阳坡或半阳坡;隐蔽度高于20%;草本密度大于5株/m2;植被均高大于30cm;巢距悬崖上部距离2-5m;距水源l00m以内;距居民点距离大于lkm;距草原道路的距离大于0.5km;而对于物种丰富度没有特殊要求.主成分分析显示,影响大鵟巢址选择的主要因子有3个,依次为:隐蔽性因子(主要包括巢址区域的植物特征和地形特征)、干扰因子和食物因子.各主成分中,相对系数绝对值最高的变量依次是:植被盖度、距居民点距离、巢的高度和距草原道路距离.  相似文献   
3.
大鵟     
人扁大篱Buteohemilasius,隶属于鸟纲,鹰科,蔫属。属大型猛禽,雌鸟体长达70em,体重1300。2100g左右。依据其体色可将其分为淡色型、暗色型和中间型等类型,常见为淡色型。头顶至后颈为白色杂以褐色纵纹。上体主要为暗褐色,下体为白色至棕黄色,均具有暗色的斑纹,尾羽上具有3~1l条暗色横斑,端斑灰白色。  相似文献   
4.
布氏田鼠(Lasiopodomys brandtii)在冬季会形成数量不同的越冬集群,不同大小的集群会面临着不同的捕食风险。2004年秋季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典型鼠害草场,采用鼠洞口数量多少作为布氏田鼠秋季集群大小的指标,分析了大鵟(Buteo hemilasius)对不同大小集群的布氏田鼠集群的捕食选择偏好。结果表明:大鵟优先选择集群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这表明数量高的布氏田鼠集群更容易吸引猛禽类天敌的捕食,该结果可以解释布氏田鼠在秋季出现的分群行为。由于捕食风险的存在,布氏田鼠借助秋季的分群行为以降低冬季集群大小和被捕食风险,从而避免成为捕食性天敌首要攻击的目标,该结果验证了最优集群理论。  相似文献   
5.
普通大鵟胃容物和食茧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青海省玛多县境内的普通大鵟(Buteo hemilasius)的14个胃容物和118个食茧中的猎物逐个分析鉴定,共分为3种类型:①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②青海田鼠(Lasiopodomys fuscus),③小型鸟类,分别计算各类猎物出现率(Pi)和生物量比率(bi)。高原鼠免、青海田鼠、小型鸟类在胃容物中,pi分别为0.28、0.68和0.04;bi则分别为0.59、0.40和0.02;食茧中,pi分别为0.70、0.27和0.02,bi则分别为0.89、0.10和0.01。χ^2检验表明取食个体数和生物量在胃容物和食茧之间差异显著,但均说明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等小型哺乳类是普通大鵟的主要食物来源。  相似文献   
6.
大鵟夏季的活动及取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Buteohemilasius)于夏季在栖落,梳羽,取食,扑翼飞行,滑翔和捕食上化费的时间分别占整个活动日(15h)的81.01%,8.86%,4.39%,3.09%,2.24%和0.41%;从130块食物团的分析表明大的食物主要由高原鼢鼠(Myospalaxbaileyi),根田鼠(MicratusOeconomus),高原鼠兔(Ochotomacurzonia),雀形目小鸟及昆虫组成。一只大平均1d吐1.5±0.6(n=7),相当于消耗1.62只鼠。  相似文献   
7.
青海门源地区大鵟和雕鸮的食性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999-2002年的6-8月份,在青海门源地区收集了大鵟和雕鸮的吐弃块(pellets)和残留食物(food remains),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检鉴定、研究分析。大鵟食物中共有736个猎物,其中高原鼢鼠28只、高原鼠兔139只、甘肃鼠兔142只、田鼠科动物422只、雀形目鸟类4只、香鼬1只;各猎物对大鵟食物的生物量贡献率分别为14.26%、40.79%、17.39%、26.99%、0.22%、0.35%。雕鸮食物中共有330个猎物,其中高原鼢鼠17只、高原鼠兔77只、甘肃鼠兔44只、田鼠科动物183只、雀形目鸟类2只、红脚鹬2只、高原兔5只;各猎物对雕鸮食物的生物量贡献率分别为11.83%、30.87%、7.36%、16.00%、0.15%、0.62%、33.17%。雕鸮的食物生态位宽度与大鵟的食物生态位宽度相近,食物生态位高度重叠,但是它们捕食同种猎物的比例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8.
大鵟的食性改变:来自稳定性碳同位素的证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大规模灭鼠后的海北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大鵟、小型哺乳类以及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的测定发现,大篱的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介于-22.60‰和-23.10‰之间;小型哺乳类和主要雀形目鸟类肌肉稳定性碳同位素比值分别介于-25.57‰和-25.78‰以及-24.81‰和-22.51‰之间,且它们之间差异性显著。基于碳同位素的分馏模式(即动物和它食物之间稳定性碳同位素分馏在1‰~2‰之间),我们推断经大规模灭鼠后,大篱的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其食物主要来源于高寒草甸的雀形目鸟类,而非原来的小型哺乳类。通过稳定性同位素营养级模型的运算发现,大蔫处在4.23左右的营养级;雀形目鸟类处在2.4到3.39左右的营养级,而小型哺乳类则处在1.45到1.82左右的营养级。进而采用稳定性同位素质量平衡模型计算得出,大篱的食物由35.04%的小型哺乳类和64.96%的雀形目鸟类所组成,进一步说明小型哺乳类在大量灭鼠后仅占大篱食物的很小一部分。由此可见,采取大规模的化学灭鼠,不仅降低了小型啮齿类天敌——大鵟的数量,而日使得其食谱发毕了巨大改变而转向草甸主要雀形目鸟类[动物学报49(6):764~768,2003]。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连续三年的观察,对大鵟在太原地区的越冬居留期、数量动态、日活动节律、觅食及食物组成等获得了较系统的资料,并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体视学半定量方法,检测了ghrelin、KGF、TGF-β(TGF-β_2,TGF-β_3)在大鵟(Buteo hemilasius)胃肠道中的表达,利用IPP专业图像分析软件对其表达强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ghrelin免疫反应阳性物质分布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的黏膜层,主要分布于黏膜上皮、肠腺上皮和固有层.从十二指肠到盲肠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逐渐减小,直肠阳性细胞的分布密度高于盲肠.胃肠道呈KGF免疫反应阳性,胃内阳性物质分布于腺胃浅腺和深腺、肌胃黏膜、肌胃单管腺的上皮细胞;肠内阳性物质分布于固有层的血管、淋巴和平滑肌纤维.胃黏膜、腺胃深腺、肌胃单管腺、肠道黏膜、肠腺呈TGF-β_2及TGF-β_3免疫反应阳性,阳性物质分布于黏膜、肠腺上皮细胞胞质中.图像分析显示,KGF的阳性表达水平呈波浪形变化,在空肠和直肠处达到峰值;TGF-β2的阳性表达水平呈波浪形变化,分别在肌胃和空肠处有峰值;TGF-β_3从腺胃到空肠阳性表达水平逐渐增强,之后阳性表达水平又逐渐下降,到盲肠阳性表达水平回升.ghrelin、KGF、TGF-β_2和TGF-β_3的阳性表达强弱可能与胃肠道的消化能力有关,它们的协同表达调控鸟类胃肠道的生长和发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