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键区域,近年来在该地区发现了多个蛛毛苣苔属植物的新种。微花蛛毛苣苔于2001年在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首次采集到标本,直到2018年才被发表出来,由于发表时仅基于一号花发育未成熟的标本,所以该物种的诸多形态特征仍不清楚。作者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我国云南东南部发现了微花蛛毛苣苔,并采集到花发育成熟的植株,对其进行了解剖观察和测量,现对该物种进行补充描述,并提供墨线图和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微花蛛毛苣苔与腺花蛛毛苣苔在光滑无毛而反折的花萼以及被腺毛的花冠等形态上最相似,但不同之处在于微花蛛毛苣苔的叶上面幼时被褐色蛛丝状绵毛,后变近无毛,花序顶生,花冠长9~12 mm,蒴果直,不旋扭,长1.2~2.8 cm。微花蛛毛苣苔在滇东南的发现,说明中国南部喀斯特地区和越南北部喀斯特地区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  相似文献   
2.
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有着异乎寻常的植物多样性,已经成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的热点区域,近年来在该区发现了多个苦苣苔科植物的新种或新属。凹柱苣苔属是2010年才被建立的新属,该属的花与叶相比,花较大,叶相对较小,叶片边缘稍外卷,花序仅单花,柱头盘状或凹坑状,蒴果长椭球形而有别于苦苣苔科的其他属。凹柱苣苔属为喀斯特专性植物,目前仅包括分布于黔西南的凹柱苣苔和分布于滇东南的水晶凹柱苣苔两个物种。作者在开展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植物多样性调查时,在越南北部的河江省发现了水晶凹柱苣苔,基于该新发现居群的植物标本,对其进行了补充描述,确认其花期为11月—12月,并对该物种濒危状况进行了重新评估,同时提供了野外生态照片以资辨认。目前,越南已记录苦苣苔科植物32属150余种,凹柱苣苔属在越南北部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国苦苣苔科植物的多样性,再一次充分证明了中越边境喀斯特地区是一个完整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而且为稀有的水晶凹柱苣苔提供了更加丰富的野外本底资料,对其将来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的生物地理学和保护生物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岩溶地貌,表土层薄,储水度低,地表水奇缺,动物可能因水源而改变其活动范围和规律。2006年3月—2007年6月和2010年10月—2011年5月,该实验利用红外线相机在兽类通往水源地之间,即兽径上(如足迹和粪便)进行兽类调查。共拍摄到兽类5目12科17属19种,包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和熊猴(Macaca assamensis)。物种累积曲线95%置信区间重迭,相似性分析和非度量多维标度显示两种微生境出没物种的差异较小,然而,差异物种占整体记录的42%,可见岩溶地区水资源极其珍贵。中、短期保护建议包括加强水源点的巡护、防止偷猎、限制滥抽地下水,以及考虑整合呈岛屿状的陇呼、弄岗及陇山地区,以加强保护大面积生境的连贯性,并加速恢复山峰间已遭破坏的圆洼谷地的原生树林。  相似文献   
4.
许勇 《化石》2014,(1):65-70
正当我们在博物馆里欣赏着一件件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标本、在图书馆中阅读着一篇篇精彩的科研著作的时候,您可曾想到科研工作者在"求索"中为此付出的艰辛与汗水,以及在"发现"时的激动与泪花。为了解这些科学背后的故事,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党委组织了职工野外考察团,利用休假,深入科研一线,到广西崇左化石地点进行考察。把放松身心、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与野外化石地点的科研考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让职工了解我所重点科研项目的进展情况,体验野外艰苦的发掘生活,学习基本的化石  相似文献   
5.
刘佳  肖玉  张昌顺  黄孟冬 《生态学报》2023,43(15):6099-6116
喀斯特区域水循环过程与其他地区存在显著区别,其水供给服务也具有独特的空间分布特征。然而,目前针对喀斯特地区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研究较少考虑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特殊性,导致产水量的空间模拟结果存在一定偏差。根据喀斯特地貌形态和地下水补径排泄特征提出了一种产水量分割方法,并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建立了地表水与地下水分割校正概念模型。选取喀斯特山区典型区域漓江流域为研究区,通过上述方法校正了InVEST模型产水量模拟结果,从栅格、地貌分区和子流域3个尺度分析了漓江流域2000—2020年产水量校正前与校正后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漓江流域2000—2020年InVEST模型产水量呈现先减后增再减的趋势,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北高南低。产水深度在岩溶区和非岩溶区几乎没有差异,但在岩溶区内部差异明显:裸露型岩溶区产水深度高于覆盖型和埋藏型,峰林平原产水深度高于峰丛洼地。子流域分区平均产水深度排序为漓江上游区>漓江中游区>恭城河区>荔浦河区>漓江下游区。(2)利用地表与地下水分割校正后,水供给服务空间分布格局为四周高于中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非岩溶区产水深度明显高于岩溶区,埋...  相似文献   
6.
荔波位于贵州省南部,其东南与广西接壤,境内喀斯特地貌非常典型。由于地处云贵高原和广西低地间的过渡地带,在荔波你能看到从高原喀斯特过渡到低地喀斯特的完整形态类型,这在全世界都找不到能出其右者。大自然毫不吝啬地将一座座锥状的石灰岩山峰洒落在这片土地上,有的山峰基部互相连接构成绵延  相似文献   
7.
<正>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云贵高原向东南倾斜的前缘缓冲地带,位于广西的西南部,跨龙州、宁明两县,地理坐标为106°42′28″–107°4′54″E,22°13′56″–22°33′9″N之间,由陇呼、弄岗及陇山3个片区组成,总面积约101 km2。弄岗保护区属典型的喀斯特石山地貌,是我国热带北缘岩溶森林生态系统的典型代表。该区是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降雨量1,350 mm,有明显的旱季和雨季,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林业厅,1993),海拔  相似文献   
8.
茂兰,大自然留下的奇特遗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西南部的滇、黔、桂、湘等省区,分布着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面积达130万平方公里.占我国国土总面积的近八分之一。在300多年前,这些地区曾经生长着大片亚热带森林。由于历史,地理和人为原因,现在天然森林大多已消失,留下的只有低矮的灌丛和荒草坡,许多地区的地表甚至已无草被覆盖,到处是嶙岣苍白的岩石,出现了大面积的石漠化景观。更让人担忧的是,  相似文献   
9.
白莲洞所在地柳州,是中国喀斯特地貌出露形态最多、种类最多的区域,柳州也被誉为世界喀斯特的心脏。这里不仅有世界上最著名的、最具观赏价值的喀斯特地貌基本形态(针状喀斯特、锥状喀斯特和塔状喀斯特),  相似文献   
10.
《生命世界》2012,(8):7
广西矮马:产于广西西南部百色地区德保、田阳、靖西、那坡、隆林、西林、田林、凌云、乐业等县,以德保矮马最为著名。海拔900米左右,发育于喀斯特地貌。成年马体高86~106厘米。头平直,额宽适中,眼小而突,头颈结合良好。肩多较立,肌肉紧凑,胸部发达,背腰平直,前肢直立,腕关节明显,管短直,系长短适中,飞节强壮,稍内向。毛色多为骝毛以及栗、青、黑和兔褐毛等。由于产地是山区,交通不便,马匹在人们生活中居重要地位。因此,调教快,成熟早,与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