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3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红三叶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研究了我国北亚热带高海拔地区红三叶人工草地11种营养元素的生物循环特征。结果表明:1.营养元素的存留量、归还量和吸收量均可分为5个水平;(1)高量级:氮、钾、钙;(2)中量级:磷、镁;(3)低量级:铁;(4)少量级:锰、锌、铜、硼;(5)微量级:钼。2.红三叶群落地上部的净生产量、自然归还量和元素的存留量均显著高于地下部。3.红三叶人工草地的元素输出量以氮、钾、钙较大。此外,对草用和种用红三叶群落营养元素生物循环特征的差异进行了比较。为维持本区红三叶人工草地营养元素的平衡,目前必须施用磷肥,施用量不能小于250kg·hm-2过磷酸钙。  相似文献   
2.
养分专家系统推荐施肥在萝卜上的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布置两季萝卜田间试验,研究了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推荐施肥方法建立的养分专家系统在萝卜上的应用效果,为方便快捷地进行萝卜科学施肥管理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试验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农民习惯施肥处理(FP)、基于养分专家系统的推荐施肥处理(TE)、当地测土推荐施肥处理(TS)、TE基础上有机肥替代30%化肥氮处理(TE+OM)以及与TE处理对应的减氮处理(TE-N)、减磷处理(TE-P)和减钾处理(TE-K),比较了不同施肥管理措施对萝卜产量、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率和施肥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 基于产量反应和农学效率的专家推荐施肥方法确定的萝卜上半年N、P2O5、K2O施用量分别为200、132和215 kg·hm-2;下半年分别为171、204和251 kg·hm-2。专家推荐施肥调整了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与FP处理相比,两季萝卜经济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14.8%和18.4%,施肥效益分别提高了20115和14905元·hm-2;与TS处理相比,两季萝卜经济产量分别显著提高了9.8%和16.8%,施肥效益分别提高了9076和9987元·hm-2。专家系统推荐施肥提高了萝卜的农学效率和养分回收率,促进了养分的高效利用。同时,萝卜生产中合理比例的有机肥替代化肥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植株养分向根部转移。综合考虑,专家推荐施肥在萝卜上的应用具有可行性,该方法在萝卜实际生产中充分利用了土壤的基础养分供应,考虑了养分的平衡与可持续性,合理调控了氮磷钾养分供应量,促进了萝卜生产的高产高效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解磷菌肥分区施入对低磷胁迫下马尾松磷营养状况的影响,该文设置了局部和均匀施用解磷菌肥(PSB肥)的盆栽接种试验,并利用WinRHIZO Pro STD1600+根系图像分析软件、H2SO4-H2O2消煮和钼锑抗比色法研究了马尾松不同家系根系形态参数和苗木磷素吸收量对PSB肥不同施用方式的响应。结果表明:(1)局部和均匀施用PSB肥均对马尾松生长影响显著,局部施用较均匀显著增加了苗木苗高、地径、根冠比、根系和整株干物质量等主要生长指标。(2)局部施用PSB肥苗木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和根尖数显著增加,而均匀施用根系各参数有所增加但差异不显著;局部施用较均匀0<根系直径(D)≤0.5 mm的细根根长增加了近2倍。两种处理根系生长的差异与局部施用PSB肥造成了土壤磷素的异质性分布有关。(3)与均匀施用PSB肥相比,局部施用显著增加了苗木根、茎、叶及整株磷素吸收量。相关性分析表明,苗木磷素吸收量与根系形态参数、D≤1.0 mm根系根长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局部施用PSB肥通过诱导根系的生长促进苗木...  相似文献   
4.
哈尔滨市街道绿化的生态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城市环境和小气候的影响,对城市街道绿地的绿化设计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分别在2006年春、夏、秋不同季节,调查了哈尔滨市南直路、长江路、上坞路3条新建宽域街道与绿化相关的生态指标,并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分析了新建街道的绿化生态效应.结果表明:在日变化规律和季节变化规律中,街道绿化树种的生态效应在不同街道、不同季节、一天中不同时段分别达到各自的极值;长江路夏季12:00-14:00达到降温极值、春季16:00-18:00出现遮光度极值、7:00-8:00出现负离子增加极值、11:00-13:00达到增湿极值,秋季16:00-18:00出现CO2吸收量极值、11:00-13:00达到噪音衰减量极值,南直路秋季11:00-13:00出现滞尘量极值;在不同季节生态效应的关联规律中,3条街道都在夏季表现出最佳总体绿化生态效应.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不同街道的总体绿化生态效应不同,以上坞路的总体绿化生态效应最为显著.街道绿化形式与模式不同,其生态效应也显著不同,街道绿地组成与结构对街道生态效应的发挥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蓝福生   《广西植物》1997,17(2):174-180
我们在法国西部的昂热市(Angers)试验研究了海甘蓝在不同生长时期内植株生长量、体内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植株对不同营养元素的吸收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海甘蓝在5个月生长期内的田间总生长量为12.22t·hm-2(干物质),移栽后各月内海甘蓝的生长量大小顺序为第五个月>第三个月>第二个月>第四个月>第一个月。海甘蓝植株体内B、S、Ca和P的含量以移栽后的第二个月最高,第五个月最低;Cu、Fe和Mn含量在第一个月最高,其它时期变化不大;Zn和Mn含量随移栽后的时间增加而降低;Na和K含量在整个生长季节内均无明显变化。在整个生长季节内,海甘蓝对各种矿质营养元素的总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K>Ca>S>P>Na>Fe>Mn>Zn>B>Cu。不同生长期,植株对多数营养元素的吸收量的大小顺序为第五个月>第三个月>第二个月>第四个月>第一个月  相似文献   
6.
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研究葡萄各生长发育阶段的肥水需求规律,该试验以4年生‘玫瑰香’葡萄为材料,设置改良Hoagland营养液0.5倍、1.0倍、1.5倍3个浓度处理,探讨不同养分供应量对‘玫瑰香’葡萄矿质元素和水分吸收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1)‘玫瑰香’葡萄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随着新梢的生长而快速增加,且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各元素吸收量的最大值均出现在果实膨大期至转色期,整个生长期Ca是葡萄吸收量最大的元素,分别约为P、Mg、K和N的1.38倍、4.55倍、1.24倍和1.13倍,其次是N和K,Mg和P的吸收量较小,N、P、K、Ca、Mg的吸收比例为1.1∶0.9∶1∶1.25∶0.26,而微量元素以Fe和B的吸收量较大。(2)各元素吸收量随处理浓度的增加而提高,表现为0.5倍浓度1.0倍浓度1.5倍浓度,且1.0倍浓度处理的果实品质最佳。(3)在适宜营养液浓度下(1.0倍浓度处理),单株葡萄对各种元素的年吸收量分别为N 44.294g、P 34.58g、K 37.743g、Ca 47.728g、Mg 10.801g、Fe 210mg、Mn 46.11mg、B 79.13mg、Zn 23.56mg、Cu 17.104mg和水631.5L。研究认为,生产中‘玫瑰香’葡萄在营养生长期以施氮肥、钙肥为主,配合施用适量镁肥,而在生殖生长期宜增施钾肥,并适量补充施用微量元素,从而达到提高水肥利用率和果实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以长达18年的微量元素肥料定位试验为背景,研究了长期施用微肥对小麦产量及氮磷养分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P肥的基础上施Zn、B、Mn可显著提高小麦生物学产量,较NP KH2PO4分别提高6%以上;施Zn、B可显著提高小麦籽粒产量,较NP增产分别为5.5%和6.0%,较NP KH2PO4分别增产8.4%和8.9%;施Cu使小麦吸氮量提高3.1%,吸磷量提高7.7%,较NP KH2PO4吸氮量、吸磷量分别提高6.0%和5.5%;施Zn使小麦吸氮量提高4.1%,吸磷量提高2.5%,分别较NP KH2PO4处理吸氮量、吸磷量分别提高8.0%和6.9%;同时,施Zn、Mn、Cu肥较NP KH2P04更有利于籽粒对氮素的吸收。  相似文献   
8.
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吸收及土壤硝态氮残留淋溶的影响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高肥力条件下,大田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不同灌水频次(0~3次),裂区为不同施氮量(0~240 kg/hm2),结合15N微区示踪技术,研究了水氮耦合对冬小麦氮肥的吸收利用及生育后期土壤硝态氮累积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氮肥水平下,不灌水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各灌水处理,各灌水处理的氮肥利用率随灌水次数增加呈上升趋势;增加灌水次数,氮肥耕层残留量和残留率显著降低,氮肥损失量和损失率则明显增加.在一定的灌溉水平上,随施氮量(0~240 kg/hm2)增加,植株总吸氮量、氮肥吸收量、氮肥耕层残留量、氮肥损失量以及损失率均呈上升趋势,而氮肥利用率和耕层残留率呈下降趋势.氮肥水平一定时,在灌0至灌2水范围内,籽粒产量随灌水次数增加呈上升趋势,灌3水处理中施氮处理(N168、N240)的籽粒产量较灌2水处理显著降低;灌水生产效率随灌水次数增加显著下降.在一定灌溉水平上,施氮量由168 kg/hm2增至240 kg/hm2,氮素收获指数和氮肥生产效率显著降低,各灌水处理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和籽粒蛋白质含量均无显著变化,不灌水处理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显著降低.灌水促进了施氮处理(N168,N240)中土壤硝态氮向下迁移,从开花到收获0~100 cm土层中部分硝态氮迁移到了100~200 cm土层.灌水次数是导致收获期0~100 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水氮互作效应是决定收获期100~200 cm土层残留NO-3-N累积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且灌水效应大于施氮效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