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63篇
  免费   1223篇
  国内免费   667篇
  4353篇
  2025年   36篇
  2024年   8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25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97篇
  2015年   106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136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2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50篇
  2006年   146篇
  2005年   157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21篇
  2001年   131篇
  2000年   122篇
  1999年   117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109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93篇
  1992年   90篇
  1991年   90篇
  1990年   80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58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王玉元 《生命科学》1993,5(3):20-23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证明,用一些已知化学结构的合成物质,在一定的敏感极限范围时期,可以有选择地诱导植物产生雄性不育,以此可以在育种工作中达到人工控制花粉形成,和生产杂交种子。这类化合物自70年代以来,已作为一种专门的商品生产出售,并命名为化学杂交剂(Chemical hybridizing agents,CHA)。  相似文献   
2.
利用孢粉图示、Q型系统聚类分析等方法,对辽中凹陷JZ16-4-1,JZ21-1-1,JZ25-1-3,JZ31-2E-1等钻井的206块样品进行孢粉分析,结果显示:辽中坳陷古近系沙三段到东营组一段划分为6个孢粉组合带;结合渤海湾盆地其它凹陷的古近系孢粉地层研究发现辽中凹陷东营组孢粉组合带与南堡凹陷和冀中拗陷分带结果较为相似,与黄河口凹陷和东濮凹陷有较大差异;孢粉组合带特征表明,辽中凹陷古近系气候以温暖湿润为主,略有波动,是形成孢粉分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用10%普鲁士蓝氯仿溶液,对16只家犬的腹、盆部器官做淋巴管间接注射。结果表明:在肠系膜上动脉的左右侧,有两个最大的淋巴结,分别为左、右肠系膜淋巴结。左肠系膜淋巴结接受空肠、大部回肠的淋巴管和胰十二指肠淋巴结及结肠淋巴结的输出管。右肠系膜淋巴结接受回肠末段的淋巴管。两肠系膜淋巴结的输出管与肝总淋巴结、胰脾淋巴结的输出管汇合,组成肠干,注入乳糜池的右侧。盆部髂内淋巴结最大,接受来自乙状结肠淋巴结和盆部器官淋巴结的输出管。两侧骼内淋巴结的输出管分别组成左、右腰干,向头侧走行,注入乳糜池的尾端。  相似文献   
4.
陆地棉核不育株扦插繁殖与宿生保持及杂种优势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广西南宁冬季无霜冻的气候特点,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洞A细胞核雄性不育扦插株与宿生株及其杂交一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 a生扦插株开花较早,茎粗、主茎节间长度、铃重、子指4个性状显著好于实生株,但扦插株的种子产量显著低于实生株,其原因是果枝扦插形成的僵苗占扦插株的23.04%,而且扦插株全为不育株,实生株中则有50%左右的可育株;(2)2 a生扦插株性状与实生株无显著差异;(3)由扦插繁殖的不育株和种子繁殖的不育株配制的杂交F1代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因此认为,扦插繁殖陆地棉核不育株用于多年杂交制种是可行的,选择营养枝扦插是陆地棉核不育株扦插繁殖需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宿生株及其杂交一代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1 a生扦插株开花较早,茎粗、主茎节间长度、铃重、子指4个性状显著好于实生株,但扦插株的种子产量显著低于实生株,其原因是果枝扦插形成的僵苗占扦插株的23.04%,而且扦插株全为不育株,实生株中则有50%左右的可育株;(2)2 a生扦插株性状与实生株无显著差异;(3)由扦插繁殖的不育株和种子繁殖的不育株配制的杂交F1代的产量与纤维品质无显著差异.因此认 ,扦插繁殖陆地棉核不育株用于多年杂交制种是可行的,选择营养枝扦插是陆地棉核不育株扦插繁殖需  相似文献   
5.
对杂交水稻及其三系主茎第11叶叶片自然衰老过程中超氧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片衰老过程中,SOD和CAT活性下降,MDA的含量增加,可作为衰老特征的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明显下降;SOD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变化相对应;CAT活性大幅度下降与SOD之间的不平衡,致使O_2~-代谢中间产物累积而引起膜的损伤。不育系的衰老进程比杂交水稻、恢复系和保持系慢,其SOD和CAT活性明显高于其它三者,可能是不育系不易早衰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环境激素浅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环境激素的概念动物激素是动物的内分泌腺分泌的,通过体液运送到身体的特定作用部位,对生物的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等生命活动起重要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化合物。但据最近的观察和研究表明,许多种类的人工合成的化学物质,均能影响和扰乱生物体内固有的内分泌系统,导致内分泌障碍,我们称这类环境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为环境激素。2 环境激素的种类根据“世界自然保护基金会”的调查,目前,人们已知晓的环境激素多达72种,主要存在于二恶英类物质和人工合成的各种化学物质内,并散布于人类的生活环境中。二恶英是以两个氧原子桥结合两…  相似文献   
7.
利用自主创建的Rf3近等基因系不育群体(P)s和可育恢复系群体(Pf)为试材,采用改进的双向(二维)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2D-PAGE)技术,对苗期、成株期叶片细胞总蛋白进行分析,分离到在Pf遗传背景下一特异蛋白质RRPⅥ,分子量为30.8kD,等电点为5.0,该特异蛋白质点的出现与消失可能与玉米CMS-S的育性恢复有一定关系,对其纯化分离将为Rf3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和进一步了解玉米质核互作不育表达模式的分子机制。讨论了采用2D-PAGE技术在玉米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优化以及基因组学与蛋白组学研究的衔接。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不同进化类型大豆种子超氧物歧化酶(SOD)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供试三种进化类型大豆种子的 SOD 同工酶酶谱一致,均为7条,其中一条为 Ma-SOD,其余6条为 Cu-Zn-SOD。(2)SOD 活性表现为:野生类型明显高于中间类型,中间类型明显高于栽培类型。(3)随着大豆籽粒百粒重的增大,种胚的 SOD 活性降低。(4)种皮颜色由黑到黄,种皮的 SOD 活性降低。讨论了大豆种子 SOD 活性与 Sofa 亚属内大豆进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利用种子贮藏蛋白SDS—PAGE电泳、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鉴定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可行性。方法和结果:利用SDS—PAGE电泳技术未能找到所试五个组合各自的父本特征蛋白质带;利用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技术和RAPD分子标记可找到所试五个组合的父母本特征酶带和RAPD标记,但酯酶同工酶的多态性同时也受种子萌发时间的影响。酯酶同工酶超薄等电聚焦电泳和RAPD分子标记可用于所试五个两系杂交水稻组合F_1种子纯度的鉴定。  相似文献   
10.
危害健康松属植物的小蠹虫经常与一些特殊的真菌相联系.在小蠹虫危害松属植物的过程中,这些真菌被小蠹虫的一些特殊结构或者体表携带到松属植物上.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的联系表明小蠹虫和其伴生菌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伴生菌随小蠹虫扩散而被带到新的寄主树木.而伴生菌或作为小蠹虫的食物来源,但更重要的是,有些伴生菌能够通过其菌丝渗透寄主组织,释放毒素,致死寄主树木,以帮助小蠹虫降低寄主抗性.许多研究致力于探索小蠹虫/伴生菌联合体与寄主树木之间关系的特征和确定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关系在生态学上的意义.然而,不同小蠹虫和其伴生菌所组成的共生体系,不同小蠹虫的种群数量,和不同环境条件下同种小蠹虫与其伴生菌相互作用方式的差异使我们在研究小蠹虫和其伴生菌这个共生体系时,对它们各自在成功聚集寄主树木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概括变得非常困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