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9篇
  2023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年雄性鸣禽的习得性发声信号——长鸣(long call)和鸣唱(song)是由前脑高级发声中枢启动,以及由前脑最后一级输出核团弓状皮质栎核(robust nucleus of the arcopallium,RA)整合输出.RA投射神经元与位于中脑的基本发声中枢丘间复合体背内侧核(dorsomedial nucleus of the intercollicular,DM)形成突触连接.该文采用电损毁与声谱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依次损毁成年雄性斑胸草雀(Taeniopygia guttata)单侧RA和DM核团,探讨了前脑和中脑对习得性发声的影响.结果提示,RA核团与DM核团共同参与了对雄性斑胸草雀习得性声音的调控,而且这种控制具有右侧优势.  相似文献   
2.
海洋噪声     
<正>在海洋里生活的鲸类动物拥有极为精密复杂的发声系统和声音处理系统,它们能利用声音来实现个体间通讯、导航、定位、寻找食物以及逃避天敌的目的。严重的噪声污染,会损伤鲸类的听觉系统,甚至导致生命体死亡。科学家发现,大型船只的低频声会覆盖鲸类的通讯发声,进而影响它们的活动如迁移行为。低频噪声会使得北大西洋露脊鲸的糖皮质激素降低,导致生命体的代谢紊乱。军舰使用的中频声呐会引起鲸类听觉器官受损,引发大规模搁浅。海上爆破产生的噪声会导致附近海域的中华白海豚脑部充血等等。  相似文献   
3.
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P物质在雌雄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听觉中枢内的分布,结合计算机图像分析仪检测SP免疫阳性细胞和末梢的灰度值,并作雌雄比较。结果如下:1.在发声学习中枢嗅叶X区有大量的SP阳性神经末梢和一些神经细胞。2.在发声控制核团前脑高级发声中枢(HVc)、古纹状体栎核、发声学习中枢新纹状体巨细胞核和丘脑背内侧核外侧部内有许多的SP免疫阳性细胞。3.在发声控制中枢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听觉中枢丘脑卵圆核的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等有密集的SP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和纤维分布;雄性发声中枢内SP的分布比雌性丰富,两者有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SP的分布在雌雄发声中枢之间存在显著的性双态;SP广泛分布于黄雀发声控制核团和部分听觉中枢内,提示SP可能在发声控制及听觉中枢内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4.
用生物素示踪法和P物质(SP)免疫组化技术研究表明:黄喉wu的高级发声中枢(HVc)接受端脑听区(L)、新纹状体中部界面核、新纹状体巨细胞核(MAN)、丘脑葡萄形核、桥脑蓝斑核的传入,并有神经纤维投射到古纹状体栎核(RA)和嗅叶X区(X);HVc壳投射到RA壳并接受L的传入。听觉控制与学习通路与发声中枢之间有许多神经联系,提示黄喉wu发声学习依赖于听觉反馈。在HVc、RA和MAN有SP阳性细胞体,在X、中脑背内侧核和延髓舌下神经核气管鸣管部、丘脑卵圆核壳区、中脑背外侧核壳区及中脑丘间核有SP阳性纤维和终末。SP广泛分布于发声-听觉中枢,可能参与了它们的活动。  相似文献   
5.
条螽属和桑螽属雌性发声刺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福明  蒋书楠 《昆虫学报》2002,45(Z1):28-30
 报道了对尖翅条螽Ducetia attenuata Xia et Liu、日本条 螽D. japonica(Thunberg)、施氏条螽D. strelkovi Gorochov et Storozhenk o和中华桑螽K uwayamaea chinensis(Brunner)、长翅桑螽K. longipennis Shi et Zheng、札 幌桑螽K.sap porensis Mats.et Shir.的雌性发声刺的观察结果。这6个种的雌性发声刺在数量与 形态上具较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6.
昆虫声通讯浅述与稻飞虱鸣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志涛 《生命科学》1997,9(5):227-230
本文简要介绍了丰富多彩的昆虫声通讯,并综述了10年来在微小昆虫稻飞虱鸣声信息行为及其机制研究中取得的主要进展。  相似文献   
7.
鸣叫雄蝉的听觉反应及其与发声的内源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蚱蝉 (C .atrata Fabr.)的静息雄蝉对 70dB(SPL)左右的刺激声脉冲反应的听神经复合动作电位 (简称“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平均为 ( 3 .92±0 .2 8)ms和 ( 0 .32± 0. 2 2 )mV ,鸣叫雄蝉虽对外部刺激声脉冲基本无反应 ,但对耦合在刺激声脉冲中的叫声脉冲有敏感反应 ,听神经电位的潜伏期和幅值分别为 ( 4 .1 6±0 .43)ms和 ( 0 .46± 0 .2 5 )mV .鸣叫雄蝉听神经电位前的负电位表征了发声与听觉神经回路之间存在内源联系 .  相似文献   
8.
熊燕  章岚 《动物学研究》1998,19(1):23-26
实验材料为乌拉坦麻醉的鸣禽黄雀(Carduelis spinus)。观察了电及化学刺激新纹状体前部大细胞核外侧部(1MAN)对发声和呼吸的影响。结果如下:(1)电刺激1MAN的不同区域都引起鸣叫反应。(2)长串电脉冲刺激1MAN使呼吸频率增加,呼吸幅度降低。(3)短串电脉冲刺激1MAN,落位于吸气相,产生吸气要断效应;落位于呼气相,可使呼气时程延长,以冲刺激1MAN,落位于吸气相,产生吸气切断效应  相似文献   
9.
鸟类呼吸与发声的神经调控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鸟类的发声产生于呼吸过程的呼气相;呼吸与发声中枢控制通路间具有复杂的纤维联系,构成“发声通讯复合体”;前脑的RA是鸣禽协调呼吸与发声的高位中枢;脑干部的DM、nRAm、PBvl、IOS、RVL及Ⅻts等核团参与呼吸肌及鸣肌活动的调节,使呼吸与发声的配合准确、协调。  相似文献   
10.
杨新宇  蒋锦昌 《昆虫学报》1995,38(2):173-178
鸣鸣蝉Onvotympana maculaticollit Motsch的发声肌平均含193个初级肌束,多数初级肌束含9-10条肌纤维,其顶、底瑞的附着结构仅由柱状粘和细胞层组成。每条肌纤维约含1 900根肌原纤维,多数肌原纤维的长,宽和截面分别约0.77μm、0.68μm和0.53μm2.井约含200根粗肌丝,其粗细肌丝的比值一般为3∶1。肌小节的长度和z线的宽度分别约3μm 和0.2μm.三联管分别位于距两端z线约0.75μm处。肌原纤维、线粒体和微气管-肌质网的面积系数分别约31.3%、46.O%和11.9%。肌小节中粗肌丝纵贯两端z线,中间无1带;细肌丝由z线相向延伸到肌小节中央,其空区约0.15-0.25μm,并无M线。这些结构特征不仅使发声肌能够利用有限的几何空间产生最大的张力,并可适应高速串的收缩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