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过程性评价虽已广泛应用于高校教学,但仍然存在着系统性不高、针对性不强、高阶性不足等问题,同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大多停滞于低阶水平。本研究以布鲁姆认知目标分类法为指导,聚焦金课标准,构建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强化评价体系的系统性和针对性,并使过程性评价与医师胜任力紧密联系,以助力“两性一度”教学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病毒学报》2021,(2):I0001-I0001
《病毒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著录项目包括:刊名、并列刊名、主办单位、出版年、出版频率、中图分类号、ISSN号、CN号、邮发代号、编辑部地址、电话、网址、内容简介等。  相似文献   
3.
著: 《生物信息学》2019,26(7):8-25
当代风景园林项目中所蕴含的设计哲学和形式来源缺乏一种系统的分类与讨论。通过提出11种类型,构建一种当代分类法。这些类型包括:场所精神、反传统主义、奇观、赛博格、数字景观、不确定性、管理主义、行动主义、弹性、景观都市主义和宏大规划。分类不企图将风景园林师的所有工作归入明确类型,而是强调其可识别性特质,不仅对特定项目,对整个风景园林学科也具有重要作用。每一种类型既可作为潜在语言工具,为当代设计构建更广泛的讨论基础,又可作为明确主题,帮助设计师更自觉地探索设计的原创性。望以此激发对景观类型的讨论。  相似文献   
4.
《病毒学报》主编先生/女士:我们谨此郑重通知: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统计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贵刊《病毒学报》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年版(即第9版)基础医学类的核心期刊。该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的学科体系,列出了74个学科的核心期刊表,并逐一对核心期刊进行了著录。  相似文献   
5.
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演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飞  赵军  赵传燕  张小强 《生态学报》2011,31(3):689-697
研究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植被背景,成为其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基础性和指导性的工作。潜在植被作为一种与所处立地达到平衡的演替终态,反映的是无人类干扰的情况下,立地所能发育形成的最稳定成熟的一种顶极植被类型,是一个地区现状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本地区植被生态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综合顺序分类法为基本理论方法,在GIS研究方法支持下,采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119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的年降水数据与115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5的>0℃年积温数据,以15a的年平均数据为时间周期,对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的演替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潜在植被类型之间发生了复杂的演替过程。1961-1975年间,分布在中国干旱半干旱区的潜在植被有10种类型,由于气候变化,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仅剩6种类型。在潜在植被类型之间的转化特征与数量方面,表现出3种特点,稳定减少、稳定增加与波动性变化。在潜在植被类型地理分布格局变化与发展方向方面,演替明显的地区主要有:吐鲁番盆地、锡林郭勒高原北部、呼伦贝尔高原、太平岭地区;在发展方向上,潜在植被的空间变化方向(演替方向)均异。潜在植被类型演替的驱动因素主要是气候变化条件下,影响植被分布的水热条件发生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采用多项分类法对16株分离自藏灵菇中的乳酸球菌进行准确鉴定。【方法】首先应用传统的生理生化试验,之后采用16S-23S rRNA间区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进行了鉴定,最后,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进行验证。【结果】将16株菌株初步鉴定为3个菌群:片球菌群、乳球菌群和肠球菌群,进一步鉴定为14株耐久肠球菌,1株乳酸片球菌,1株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验证的结果与前3种试验方法的结果相一致。【结论】试验结果表明传统的生理生化鉴定和16S-23S rRNA间区序列多态性分析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相结合的多项分类方法有利于乳酸球菌种间的准确鉴定。  相似文献   
7.
一株粘质沙雷氏菌烈性噬菌体污水分离及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粘质沙雷氏菌(8039)为宿主菌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噬菌体并对其基本生物学特点进行研究.[方法]四步法污水分离噬菌体;单、双层平板噬菌斑实验筛选烈性噬菌体并观察噬菌斑形态;纯化后2%磷钨酸染色电镜观察;手工法提取噬菌体核酸酶切后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利用双层平板噬菌斑实验测定最佳感染复数和完成一步生长实验.[结果]从医院污水中成功分离出粘质沙雷氏菌烈性噬菌体一株(SM701),该噬菌体有一个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的头部,头径约64nm,无囊膜,有一长尾,无收缩尾鞘,尾长约143nm;基因组核酸能被双链DNA内切酶BamH Ⅰ及Hind Ⅲ切开,大小约57kb;噬菌斑圆形透明,直径1mm左右(培养12h,),边界清楚;当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为10时,子代噬菌体滴度较高;按照一步生长实验结果绘制出一步生长曲线,可知感染宿主菌的潜伏期是约为30min,爆发期约100min,平均爆发量约为630[结论]按照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分类标准,该噬菌体属于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烈性噬菌体,按照Bradley和Ackermann形态分类法属于B1亚群;噬菌斑与周围红色细菌生长区,颜色差异明显,非常便于观察和计数;噬菌体头部大小和形态与呼吸道病毒中的呼肠病毒和腺病毒最为接近;国内尚未见粘质沙雷氏菌噬菌体相关报道.  相似文献   
8.
应用“正态分布标准差分类法”把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试验林分树高生长划分为5个生长类型,按不同生长类型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长类型杉木施肥后2年生长期的树高年生长量表现为,生长类型好的群体对施肥有更好的持续促进高生长效应;生长类型差的群体,在施肥量相对少时高生长持续效应不明显,当施肥量较大时能有较好的树高年生长量持续生长效应。不同生长类型杉木胸径年生长量对施肥量的响应表现为,相同条件下,好的生长类型比差的生长类型有更好的胸径年生长量效果,施肥量相对不足时,差的生长类型群体胸径年生长持续效应逐渐衰退,好的生长类型对施肥有更好的持续促进生长效果,施肥量大对胸径年生长有更好的持续促进作用,与树高生长表现基本一致。研究表明,遗传品质好的杉木群体对立地适应能力越强,有更好的耐瘠薄能力和更好的年生长量。施肥措施对不同遗传品质生长类型杉木树高与胸径年生长量都有较好的促进效应,能有效恢复与提高杉木低产林分生长,为杉木低产与小老林林分改良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方舟子 《生命世界》2005,(7):101-105
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到18世纪后期,博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分类法。例如,生物根据是否会运动分成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动物根据是否有血分成有血动物(脊椎动物)和无血动物(无脊椎动物)两类,有血动物分成温血和冷血,  相似文献   
10.
不同水分条件下小麦灌浆期功能叶片的遗传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2007年,以小麦DH群体(旱选10号×鲁麦14)的150个株系及其亲本为材料,研究在灌溉和雨养两种水分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上部3片功能叶的长、宽及基角遗传基础及其与产量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与灌溉条件下的性状相比,雨养条件下小麦灌浆中期上部3片功能叶的长和宽均显著降低,而叶基角表现复杂.两种水分条件下,DH群体所有性状均表现超亲分离,变异系数在5.1%~45.9%,性状平均值多数介于双亲之间;旗叶基角遗传力均最高(91%和97%),而倒3叶基角均最低 (23%和31%);控制旗叶基角的基因数目均最少,灌溉和雨养条件下均分别为4对和2对,控制倒3叶基角的基因数目2007年均最多,分别为21和25对;两种水分条件下控制上部3叶基角,以及灌溉条件下控制倒3叶长的多基因间存在互补作用.3片功能叶长、宽与穗粒数、穗粒重之间多数为显著正相关, 倒3叶长、旗叶基角、倒2叶基角与千粒重、单株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但相关系数均较小(<0.481).因此,可以在育种早代对上部3叶长、宽进行比较严格的选择,而对叶基角的选择应在育种高代进行;在小麦上部3片功能叶生长的关键时期保证适宜的土壤水分,能够促进叶片正常生长,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