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17篇
  免费   1165篇
  国内免费   1203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9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79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122篇
  2017年   164篇
  2016年   166篇
  2015年   230篇
  2014年   427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439篇
  2011年   471篇
  2010年   375篇
  2009年   423篇
  2008年   573篇
  2007年   404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402篇
  2004年   377篇
  2003年   359篇
  2002年   359篇
  2001年   284篇
  2000年   238篇
  1999年   220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3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91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82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77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0篇
  1963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孢粉学是解决植物分类中疑难类群物种微形态分化的重要方法,随着分子系统学的发展,结合这两门学科的优势可以更加有效地解决疑难类群的分类学问题。鳞盖蕨属(Microlepia)是一个分类困难的疑难类群,采用孢粉学与分子系统学一一对应的方法,以及居群取样方式,选取280份样本,联合4个叶绿体片段(rbcL、trnL-F、psbA-trnH和rps4),采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构建该属的系统发生关系,在此基础上对凭证标本中100份材料的孢子进行观察和分析。综合分子系统学和孢粉学的研究结果,得出结论:(1)在形态学研究中广泛被接受的15个物种得到了单系支持,并厘清了分类困难的复合群;(2)发现边缘鳞盖蕨(M. marginata)可能存在隐性种;(3)建议恢复过去归并处理为异名的瑶山鳞盖蕨(M. yaoshanica)、罗浮鳞盖蕨(M. lofoushanensis)、四川鳞盖蕨(M. szechuanica)以及滇西鳞盖蕨(M. subspeluncae);(4)提出鳞盖蕨属可能存在杂交现象;(5)提出鳞盖蕨属完整的属下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2.
植物对UV-B辐射增强应答的分子机制及信号级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表的UV-B辐射量伴随着大气平流层臭氧层的变薄而不断增强,给地球生态系统带来严重影响.UV-B主要通过抑制植物光合作用、伤害生物膜及DNA等生物大分子来影响其生长发育,最终导致生物量及产量降低,甚至致死.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自我防护及防御机制,如DNA损伤的自我修复,活性氧自由基的酶促及非酶促清除机制,以及紫外吸收物质的诱导合成等;同时,在植物中也有许多物质及不同途径来感受和应答UV-B胁迫.本文从UV-B辐射增强对植物造成损伤的主要途径、植物对UV-B辐射增强的应答机制及信号级联过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螨类主要依靠其形态特征进行系统学研究。DNA标记是指能反映生物个体或物种间基因组中某种差异特征的DNA片段。近年来,DNA标记技术在螨类系统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本文综述了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微卫星SSR、核酸序列扩增、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和直接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DALP等6种DNA标记技术在螨类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及前景。  相似文献   
4.
云南水稻地方品种月亮谷的群体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月亮谷是云南元阳梯田种植历史悠久、种植面积最大的优良水稻地方品种之一,当地少数民族具有引种或换种的稻作习惯。为揭示这种稻作习惯对月亮谷群体遗传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对该品种群体内和群体间进行了遗传多样性的比较和分析,目的是为更好地了解月亮谷的群体遗传结构,为持久利用地方品种提供理论依据。首先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策略从元阳梯田不同海拔获得24个原位栽培群体,采用形态指数分类法和抗病性测定对24个群体共720个单株样品的月亮谷进行形态学分类和稻瘟病抗性鉴定,并分析了这些单株材料在48个SSR位点的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形态上月亮谷属于栽培稻的籼稻类型,其群体对稻瘟病具中抗水平,但无论是在群体内还是群体间,均普遍表现出明显差异,说明不同来源的月亮谷存在抗病功能表型上的变异;遗传多样性分析显示,48对SSR引物共检测出91个多态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77.08%,Nei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0.064,变幅为0~0.4302。24个群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9753~0.9866之间,群体内个体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0.86~1.00之间;AMOVA分析显示,以地理村寨作为自然居群单位,居群间的变异为3.36%,居群内群体间的变异为33.15%,居群内的变异为63.49%;聚类分析显示,村寨群体间的遗传多样性与村寨间的地理空间距离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分离自新疆沙漠的4株小球藻GTD8A1、GTD4A-1、GTD7C-2和TLD6B进行几种常用基因工程抗生素的敏感性研究,以期筛选出沙漠小球藻基因工程中选择标记的抗生素。方法:运用藻株在液体培养过程中藻体颜色变化和血球板细胞计数的方法,系统性研究沙漠小球藻对几种常用基因工程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4株沙漠小球藻对卡那霉素和链霉素都非常敏感,敏感浓度(细胞致死浓度,下同)均为25μg/m L;对氯霉素也很敏感,GTD8A1、GTD7C-2和TLD6B的敏感浓度也均为25μg/m L,GTD4A-1的敏感浓度为100μg/m L;4株沙漠小球藻对氨苄西林和头孢霉素的敏感性都不是很明显,在一定的浓度范围,氨苄西林和头孢霉素对藻细胞的生长还具有促进作用,当氨苄西林和头孢霉素的浓度很高时才表现出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可作为沙漠小球藻基因工程选择标记中的2种抗生素,为今后建立其遗传转化系统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植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的等位酶分析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本文对“等位酶”概念、等位酶分析方法在植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学研究中应用的范围(包括种上和种下)进行了介绍和讨论,并对其优点和缺点进行了评论。认为等位酶分析是研究生物遗传多样性的重要方法,并为系统学和进化研究进入分子水平开辟了广阔而实用的前景,但使用分子资料并不意味着可以抛弃形态、细胞等其他方面的资料,它们的关系是互相补充,而决不是互相代替。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微生物生态学及大田释放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向环境中释放转基因微生物可能会带来一系列的安全问题.在大面积释放之前必须对转基因微生物在环境中发生基因转移的潜力、存活能力、扩散能力及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等进行生态学研究和风险评价,同时还要探索有效的检测方法和风险评价策略.该研究有助于分子生态学的发展和生物技术的安全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神经钙蛋白δ(neurocalcinδ)作为神经钙敏感蛋白(neuronal calcium sensors,NCSs)家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具有分布广泛、结构较保守的特性.早期研究发现,神经钙蛋白δ具有两对EF手结构(EF1,EF2,EF3和EF4).EF1不能结合Ca2+,而EF2、EF3和EF4与Ca2+结合能促使其N端豆蔻酰暴露,进而实现其由细胞质到细胞质膜的转移定位以及与靶蛋白的结合,从而发挥重要效应.本综述根据神经钙蛋白δ的"Ca2+-豆蔻酰基开关"特性,一方面介绍其能与膜鸟苷酸环化酶反应,参与cGMP信号转导,进而影响视觉和嗅觉,甚至血压等生物学活动;另一方面,介绍神经钙蛋白δ通过与S100β、网格蛋白、肌动蛋白、微管等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并参与细胞内囊泡运输,从而影响细胞内大分子包装、运输等过程.本文还阐明了神经钙蛋白δ参与精子发生、细胞癌变、肾病发生等过程.由于神经钙蛋白δ对了解某些疾病的发生原理、信号转导过程、细胞内信息调控网络等具有重要意义,本综述将为研究相关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方向与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开花是一个复杂的、发生在植物生活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从无限型的营养生长过渡到有限的生殖结构的生长。花的形成要经历几个明显的阶段(参阅评论:Schwarz-Sommner等人,1990;Meyerowitz,1991)。首先,茎顶端分生组织停止形成叶子,而开始形成花序或花分生组织。下一步,花原基起源于这些花分生组织。接着,出现四轮花器官各自的原基——花萼、花瓣、雄蕊和心皮,并逐渐特化。最后,花器官原基分化出与其相应的细胞及组织类型。环境因子,如日照长度和温度都影响这些过程,但对于开花控制的遗传基础还不大了解。  相似文献   
10.
Trichoderma harzianum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Thichoderma harzianum是木霉属内最常见的一个“集合种”。本研究对来源不同的T.harzianum及其相似种的46个菌株进行了ITS序列测定,将其ITSl—5.8S—ITS2序列与来自EMBL的参考菌株的序列进行比较,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此外对其中的18个菌株进行了RAPD多态性分析,试图明确T.harzianum的多样性以及与其相似种之间的关系。ITS结果表明,T.harzianum及其相似种可分成2个群(A、B):A群由T.hamatum、T.asperellum、T.at-roviride、T.koningii和T.viride组成,并形成2个分支,表明T.viride和T.koningii、T.atroviride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T.hamatum、T.asperellum较远;B群由T.spirale、T.hamatum、T.inhamatum、T.harzianum和T.anam。Hypocrea vinosa组成,并形成6个分支。T.inhamatum可分成2个群(Ti1、Ti2)、T.harzianum至少可分成5个群(Thl、Th2、Th4、Th5、Th6)。结果还表明T.hamatum的遗传差异较大,T.hamatum的模式菌株归属于A群,而其他的T.hamatum的菌株归属于B群。RAPD结果与ITS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