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武生 《植物学报》2021,(1):I0007-I0007
促进农业发展、加强农村建设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高新技术快速发展与知识经济体系变革促使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打破传统经济模式,迎来全新发展,其中农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发展成为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北京,2010年3月5日——安捷伦科技公司日前宣布,公司于2010年3月5日起任命霍丰担任安捷伦科技全球副总裁兼大中华区总裁,负责安捷伦科技在中国整体战略的制定和执行。前任总裁杨世毅于2010年3月退休。杨世毅在惠普,安捷伦任职长达29年,率领安捷伦在中国市场实现了两位数字的增长,使得中国成为安捷伦仅次于美国本土的全球第二大市场。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以静止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和姿势障碍为主要特征;其发病率较高,不仅呈年龄递增、亦呈低龄化,并有全球化高发趋势;由于该病显著降低生命质量,因此,寻找其有效诊疗方法成为医学界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4.
保护生物学的现状、挑战和对策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现代社会中的重大环境热点问题研究推动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学科融合使得保护生物学正在发展成为保护科学(Conservation Science)。保护生物学需要广泛参与, 然而, 根据Google Search Volume, 中国互联网用户对保护生物学与生物多样性概念的兴趣不高。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主要部分在发展中国家, 研究发现主要保护生物学项目或最活跃的研究工作在发展中国家进行。然而科技投入不足限制了发展中国家保护生物学论文的产出。到目前为止, 中国作者(含在华工作的外国作者)在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中保护生物学主流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少, 与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占全球的比例不相称。保护生物学研究面临一系列的挑战: (1)保护生物学研究因过分强调价值与实用而受到了批评; (2)保护生物学缺少机理探讨、缺少实验、缺少对比研究, 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3)保护生物学是一门涉及空间尺度的学科, 不同局部、不同空间尺度的保护生物学问题往往缺乏可比性; (4)许多保护生物学数据没有正式发表, 这些“灰色文献”限制了保护生物学的发展; (5)与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法和国内法的制定和实施为保护生物学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提出如下对策: (1)明确保护生物学的价值取向; (2)建立保护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 (3)重视和探讨保护生物学的空间尺度问题; (4)充分收集利用“灰色”数据和文献, 建立与发表在同行评议科学刊物上的文献库相对应的初级生物多样性网络数据库, 促进保护生物学的荟萃分析和大研究; (5)积极围绕生物多样性有关的国际法开展相关研究。保护生物学这一门大科学的完善离不开各国保护生物学的深入研究, 部分中国学术期刊用英文发稿, 是中国保护生物学工作者研究汇入世界主流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5.
《生物技术世界》2009,(4):50-50
中国抗病毒大会将于2009年7月18至20日往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行。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迎接全球化健康挑战”。本次会议设置了24个前沿科技专题论与2个应用培训倮程,多个企业新产品推介肢胰览会。涵盖了抗病毒研究领域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临床冶疗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新进展、新成果,  相似文献   
6.
<正>国际社会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作一项关于人权和发展的科学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化背景下人权文化发展和国际社会对文化权利日益扩大关注的必然结果。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实现文化权利,尤其是文化平等权、保护少数人群体的文化认同权等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和范围的界定可以看出,公约事实上把很多有悖人类人权理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排除在它承认和保护的范围之外的。那些具有妇女歧视、种族歧视、虐待等内容  相似文献   
7.
张生尧 《生态科学》2002,21(1):95-95
现据中国生态经济学会主办的《生态经济通讯》2001年第7期报道,简要介绍中南财经大学刘思华在国际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的主题报告《生态本位论》及《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步骤求索》的主要观点,供广大会员参考。中国加入WTO以及“9.11”事件后,“经济全球化”及“生态本位论”的话题,与生态学会的活动息息相关,紧密相连,更为“生态—  相似文献   
8.
金秀玲 《生物磁学》2005,5(2):94-95
21世纪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为基础,以知识化、全球化为特征、现代信息是以电子计算机和数据库为依托,采用网络化的协作服务方式展开的。在信息爆炸的今天,医务工作要在自己的学科前沿进行科研,就必须查阅大量的献,掌握学科动态,了解学科动向。因此,对信息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我院图书馆认清形势,改变观念,整合资源,及时地引进了“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ina Hospital Knowledge Database,简称CHKD),在院内局域网上应用,实现了信息资源存储数字化,传输网络化,资源共享化,为医院的临床、科研、教学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5,37(11):F0002-F0002,F0003
《生物实验室管理手册》;《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工作手册》;《经济全球化与生态安全》;《生态服务的价值实现》;《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第五版中译本(附光盘)。  相似文献   
10.
远程耦合世界的可持续性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远距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影响日益广泛。这种远程相互作用往往会对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并会造成意想不到的结果。很多可持续性研究都是针对某个特定地点进行的,很少注重多个地点之间远程相互作用对可持续性所产生的影响。虽然有些研究涉及到远程因素,但通常都把它们看作外在变量,而未把它们看作反馈。为了更好地理解和综合各种远程相互作用,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远程耦合的综合框架,它是一个远距离社会经济和环境相互作用的总体概念。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是研究在特定地点发生的相互作用,远程耦合概念是对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研究的自然延伸。远程耦合框架包括五个相关的组成部分,即:人类与自然耦合系统、流、代理、原因、和影响。本文通过农产品贸易和物种入侵两个远程相互作用的例子来解释远程耦合框架,重点阐述远程耦合框架的影响,并讨论促进远程耦合研究发展的研究条件和方法。这个框架有助于分析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研究差距,探索其中的隐含成本以及尚未开发的优势,提供引入反馈及多系统(发送、接收和外溢系统)之间权衡和协同的有效手段,从本地到全球各个层面加深对远程相互作用的认识,并提高社会经济和环境可http://www.ecologica.cn持续发展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