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枢痛觉调制:下行性易化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糖尿病神经病变在所有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中属于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当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时,就会对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其中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甚至痴呆。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常驻免疫细胞,在中枢神经病变过程中有重要作用。本文就小胶质细胞的特性及其在糖尿病中枢神经病变中的作用及机制予以概述。  相似文献   
3.
用CCK-8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乙酰胆碱(acetylcholine,Ach)及拮抗剂阿托品(atropine,Atro)对SK-N-SH细胞增殖活性和周期分布的调节作用;进一步用荧光定量PCR、免疫印迹和流式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技术,分析SK-N-SH细胞毒蕈碱受体亚型Ⅰ型(mAchR1)和c-fos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1mmol/L Ach对SK-N-SH细胞有明显促增殖作用,而1mmoL/L Atro阻滞细胞从S期向G2/M期移行;1mmol/L Ach与1mmol/L Atro均反馈调节mAchR1的蛋白水平。但mAchR1 mRNA的表达不受影响;1mmol/L Ach显著上调c-fos mRNA和Fos蛋白的表达,但这种作用可被Atro逆转。提示胆碱类受体参与配基对肿瘤细胞的促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4.
切断海马伞对大鼠硬性脑挫伤后运动行为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硬性挫伤运动皮层诱发大鼠偏瘫及其随后的行为代偿是研究中枢神经可塑性的一个理想模型。本工作观察了切断海马伞对脑挫伤后行为恢复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1)切断海马伞—穹隆通路明显延缓了大鼠运动平衡能力的恢复;(2)切断海马伞—穹隆通路后,银杏类黄酮(FGb)失去了促进脑挫伤后运动平衡能力恢复的作用;(3)原位杂交显示,脑损伤后海马DG(齿状回)和CA3区中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水平明显提高;(4)FGb促进脑损伤后海马DG和CA3区中的GAP—43mRNA水平的上调。这些信息提示,海马参与脑硬性挫伤后的运动代偿,FGb促进脑损伤后的运动行为的恢复可能与海马相关[动物学报49(2):211-217,2003]。  相似文献   
5.
microRNAs(miRNAs)不仅参与神经系统的生长发育、功能完善,还参与脊髓损伤病理及损伤后修复过程。miRNAs能使中枢神经系统按正确的时序性和空间性顺序进行发育和分化,在维持生物体记忆及生物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miRNAs异常表达同脊髓损伤病理过程相关。目前,体内及体外实验均已证实,miRNAs不仅能够维持神经干细胞增殖,而且可以促进神经元轴突伸长,从而为脊髓损伤的治疗带来新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电针外周神经是否促进中枢神经损伤修复,为电针促进神经再生修复研究提供一点基础性参考.方法:24只SD成年雌性大鼠随机分成3组,即正常组,脊髓T11全横断损伤21天组和脊髓T11全横断后电针治疗2l天组.电针穴位选取外周足三里、悬钟和伏兔、三阴交,两组穴位隔日交替进行电针.2l天后,应用临床体感诱发仪比较三者的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结果:CSEP检测发现电针21天与损伤21天比较,P1潜伏期及P1-N1波幅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二者与正常组相比,除P1-N1波幅未见明显差异外(P>0.05),P1潜伏期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电针促进神经损伤修复的关键是根据损伤类型选择相应的电针穴位,同时说明针刺外周神经不利于中枢神经损伤修复.  相似文献   
7.
卧床前后压力感受性反射机能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多数据表明长期失重以后立位耐力降低可能与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有关。本文比较了两组被试者15天低动力卧床前后的立位耐力。以血压调节模型为基础分析了两种不同方式卧床前后单纯立位和下身负压加立位时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并用颈部加压及下身负压对中枢调节功能改变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严格的头低位卧床后,立位耐力下降及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改变明显大于半日平卧半日倚坐者。而压力感受性反射功能的改变,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功能的紊乱,是卧床后立位耐力降低的主要原因。从这种考虑为基础,作者提出了改变失重或模拟失重状态下的血液分布,调整对压力感受器的刺激,可能是预防心血管失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在大鼠的脑室内注入TRH(三肽酰胺),观察其对大鼠肝胆汁分泌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侧脑室内注入TRH对胆汁分泌量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并且随TRH剂量加大其作用逐渐增强.而且在侧脑室内注入TRH期间,胆汁中K+、Cl-、Na+、HCO3-离子的排出量亦有增加.其机理在于,侧脑室内注入TRH,激活中枢胆碱能系统,并通过送走神经而使肝的新陈代谢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9.
中枢β—内啡肽和5—羟色胺在低氧通气调控中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铁  胡旭初 《生理学报》1991,43(6):589-593
实验在去双侧外周化学感受器传入的麻醉雄性家兔上进行。给动物吸低氧混合气(10%O_2于N_2中)导致通气抑制后,从动物侧脑室注入β-内啡肽拮抗剂纳洛酮使抑制的通气被“翻转”;注入拟似剂羟甲芬太尼则使抑制更加深化。此时中枢5-羟色胺含量均较给药前明显升高。给动物注入外源性5-羟色胺后,中枢β-内啡肽含量较给药前明显下降,此时通气回复至对照水平。结果提示:中枢β-内啡肽系统是引起低氧通气抑制的基本和直接因素,而5-羟色胺系统则是作为一种神经调质,通过调制其β-内啡肽活动而间接对低氧通气反应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0.
德国的一个研究小组发现了 5 羟色胺 (5 HT)合成过程中的第二种色氨酸羟化酶 (TPH )。TPH是 5 HT合成的限速酶 ,主要分布于脑干和肠嗜铬细胞。 5 HT作为一种神经递质参与多种中枢神经活动 (如情绪控制、调节睡眠、焦虑、酗酒、摄食、性行为等 ) ;在外周组织 ,5 HT能调节血管口径、肠运动性、止血及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为了研究 5 HT合成缺陷所造成的影响 ,研究者生产了TPH基因缺失小鼠 (Tph- / - ) ,发现在经典的 5 HT能脑区仍有正常水平的 5 HT表达 ,而在外周组织缺乏 5 HT(十二指肠除外 ,其 5 HT水平约为正常的4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