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01 毫秒
1.
分子粪便学及其应用—可靠性、局限性和展望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由于珍稀濒危动物的各种生存状况相当脆弱,已不允许进行破坏性的取样活动,因而长期以来,对这些动物的遗传结构及遗传多样性现状的研究一直都很薄弱。而近年来以分子粪便学为基础的粪便取样分析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传统的粪便分析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在不干扰野生动物正常活动的情况下,可对这物种进行物种识别、性别确定、数量调查、遗传多样性、行为生态学、系统地理学、食性及疾病、巢域及分布区范围等多方面的深入研究。虽然分子粪便学由于粪便样品质量问题而具有一定的局限,从而导致其研究结果曾受到怀疑,但是该方法在近10年的发展应用中,其局限性已逐渐被克服而目趋完善,研究结果也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同。因此,今后该研究方法在珍稀濒危动物行为生态学和保护生物学等研究领导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的有关珍稀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的研究将采用该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2.
微卫星DNA广泛分布于真核生物基因组中,具有多态性高、共显性遗传、选择中性、易于操作等特点,是一种极具应用价值的分子遗传标记,近年来在濒危动物保护遗传学研究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微卫星DNA高度多态性提供的高分辨率遗传信启,使其不仅适合个体水平的亲子鉴定与交配系统研究,而且也已成为种群遗传结构与多样性分析的有效分子标记。微卫星分析所需的DNA量极少,用非损伤性方法获取的极少量样品或陈旧样品就能用于有效分析,方便了濒危动物野外调查工作的开展,并且可以利用年代久远的馆藏历史标本揭示种群的重要历史进程。另外,某些微卫星DNA大小在近缘物种间可相互区分,这使得部分物种的DNA分子鉴别将更为简便。但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座位筛选和特异引物开发耗时费力,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广泛应用。针对不同的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分子标记方法将有助于更好的揭示问题本质。 相似文献
3.
青海省海晏县克图地区是我国特有动物普氏原羚 (Procapraprzewalskii)的主要分布地之一。我们于 2 0 0 1年 6月、7月和 8月在该地区开展了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的比较研究。围栏内无家畜放牧 ,主要草食野生动物为普氏原羚 ;围栏外为草食家畜放牧区。我们发现 ,自从 1999年建立草原围栏以后 ,围栏内外植物群落产生了明显差异 :(1)地上生物量。 6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植物地上生物量显著高于围栏内 (df=39,p <0 .0 5 )。 (2 )植物高度。 6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39,p <0 .0 5 ) ;7、8月份围栏外的植物高度与围栏内植物高度差异不显著 (df=39,p >0 .0 5 )。 (3)植物盖度。 6、7月份围栏外植物盖度显著低于围栏内 (df =19,p <0 .0 5 ) ;8月份围栏内外的植物盖度差异不显著 (df =19,p >0 .0 5 )。(4)牧草的比例。围栏外明显低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围栏外非牧草的比例明显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 (5 )生物多样性。植物生长季节围栏外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显著高于围栏内 (df =6 ,p <0 .0 5 )。在草原生态系统围栏内外植物群落研究结果比较的基础上 ,讨论了草食动物采食强度对草原生态系统植物群落影响和围栏与野生#0;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地区普氏原羚的种群结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普氏原羚是中国的特有动物。 1986年在青海湖地区仅发现 35 0只普氏原羚 ,分布于鸟岛、湖东 克图和元者 3个种群之中。 1996~ 1998年 7月至 8月 ,我们沿设定的 10条样线对青海湖地区的普氏原羚进行了考察。调查样线总长度为 37 5 5km。观察记录距样线两侧 10 0m以内普氏原羚足迹链和狼足迹链、粪堆和尿迹。同时记录观察样线两侧 6 0 0m以内的普氏原羚个体 ,记录群体大小、性别和年龄 ,然后 ,计算单位样带面积上普氏原羚和狼的密度。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5 0 %和幼羚占 2 1% ;元者种群雄羚占 2 9%、雌羚占 43%和幼羚占 2 7%。狼捕食是 1997年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在湖东 克图沙漠中 ,1996年普氏原羚群体大小为 9 0± 6 9只 (平均数±方差 ) ,密度为 3 19± 3 5 9只 /km2 ,而 1997年为 4 2± 3 9只 /km2 ,密度为 1 14± 1 0 9只 /km2 。 1997年冬季猎狼后 ,湖东 克图种群数量回升到 2 14± 3 13只 /km2 ,幼羚占群体的2 7%。 相似文献
5.
中国濒危鱼类、两栖爬行类和哺乳类的地理分布格局与优先保护区域——基于《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依据我国动物所面临的濒危,对我国濒危动物的濒危等级划分,种群现状,致危因素和保护措施等进行了描述说明,首批收录了535种濒危动物。本文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中所收录的352种濒危脊椎动物(不含鸟类(以下简记为“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整理统计了现有濒危物种的分布资料,在GIS支持下,对中国濒危动物的地理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濒危动物物种呈明显的集聚分布,最密集的地区是横断山区,海南岛,西双版纳和云贵高原;而在华北平原,内蒙古东部,黄土高原和东北平原等地区出现大片空白区。影响濒危动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热量和水分条件,地形条件等自然条件以及历史开发,人为破坏等人文条件。山地因地形屏障作用而保留了较多的古老物种,其较为复杂的环境因子也有益物种的生存,因而物种丰富度较高。大多数动物对于水分和热量的依赖性较强,因此水热条件对其分布的限制作用十分明显。人为破坏较为严重的地区,濒危物种稀少;污染,开荒等引起的环境问题对于现存动物的威胁很。运用Dobson排除算法得到云南勐腊县等9个县分布有168种濒危动物,占全国总数(海生种类及仅分布于台湾和香港的特有种除外)的51.5%,而其土地面积之和仅为全国陆地总面积的0.9%。而云南勐腊县等94个县市就分布有中国所有的濒危动物。这些地区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应该优先考虑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7.
岷山山系处于多地理要素的交汇处,物种多样性十分丰富,陆栖脊椎动物有27目90科263属453种,占四川省总数的42%,动物的区系组成十分复杂;古北界成分有167种,占该山系总数的37%;东洋界成分有248种,占总数的55%,该山系还保留孑遗,特有动物71种,占四川省该类动物的40%,列入国家,I-UCN和CITES保护的物种有79种,占该山系总数的17%,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有65种,占四川省的44%,这些珍稀特有,濒危动物主要分布在该山系境内19个国家和省级保护区内,面积7767km^2,占该山系总面积的16%,导致众多物种濒危的原因,主要是过度采伐猎杀等。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所进行的濒危动物再引入的状况,探讨了再引入对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的作用及由此而引出的一系列问题,并对在我国开展再引入工作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天马,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康熙壬寅秋,慈光僧同客登文殊院,远望犀牛山峰顶有天马,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臾跃过数十峰,每峰隔越数十丈,一跃便过”。古代志书中描绘的黄山“天马”,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鬣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 Bechstein,1799)。鬣羚,别名苏门羚,属偶蹄目(Artiodactyla)、牛科(Bovidae)、鬣羚属(Capricornis);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将其列在附录I中,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受胁物种红色名录》(RedList of Threatened Species)、《中国物种红色名录》和《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易危级(VU)。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