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7篇 |
免费 | 21篇 |
国内免费 | 18篇 |
专业分类
14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2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7篇 |
2021年 | 4篇 |
2020年 | 7篇 |
2019年 | 14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1篇 |
2015年 | 2篇 |
2014年 | 5篇 |
2013年 | 2篇 |
2012年 | 5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9篇 |
2009年 | 7篇 |
2008年 | 10篇 |
2007年 | 3篇 |
2006年 | 5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2篇 |
2003年 | 8篇 |
2002年 | 3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1篇 |
1997年 | 2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是由须癣毛癣菌侵入皮肤真皮导致的一种浅部真菌的深在感染。也称为Majocchi肉芽肿,毛囊周围肉芽肿,临床上较少见。作者发现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安曼云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23,(7):26-31
目的:探讨外生菌根真菌(Ectomycorrhizal fungi,ECF)对思茅松幼苗生长的影响,为提高栽培繁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接种5种ECF至思茅松幼苗,分析侵染率、根系活力、成活率、生长指标及营养元素变化水平。结果:5种ECF对思茅松幼苗的侵染率不同,从大到小依次为:黄色须腹菌>美味牛肝菌>黄豹斑鹅>彩色豆马勃>紫金蜡磨,组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思茅松对侵染率高的ECF有较强的依赖性。接种美味牛肝菌和黄色须腹菌株均可极显著提高幼苗成活率、根系活力、株高、地上鲜重、总干重和营养元素(N、P和K)含量水平(P<0.01)。结论:5种ECF对思茅松幼苗的促生效果不同,宿主植物对ECF种类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3.
巨须裂腹鱼(Schizothorax macropogon)隶属裂腹鱼亚科, 裂腹鱼属, 是西藏特有经济鱼类, 因过度捕捞, 其种群数量和分布面积下降, 在2009年中国红色名录评为“濒危”等级。研究通过研究巨须裂腹鱼早期发育特征, 旨在为该鱼的科学养护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 巨须裂腹鱼受精卵直径3.0—3.2 mm, 遇水开始具有微黏性, 随后脱黏, 经过准备卵裂阶段、卵裂阶段、囊胚阶段、原肠胚阶段、神经胚阶段、器官分化阶段、 孵化阶段, 在水温10℃的条件下, 经过460.67h孵化出来。初孵仔鱼体长9.9—1.1 mm, 心率48—50次/min, 鳃盖骨清晰可见, 下颌原基、尾鳍下骨原基可见。第2天鼻凹出现; 第3天肝胰脏原基出现; 第4天鳃耙、肩带原基出现; 第6天仔鱼上下颌开始张合; 第7天心血管分化结束, 仔鱼开始进入混合营养期; 第14天鳔一室和体侧色素带形成; 第26天肋骨原基出现; 第35天鳔二室出现, 卵黄囊耗尽; 第63天背鳍分化结束; 第83天臀鳍分化结束。巨须裂腹鱼胚胎具有独特的发育时序: 体节的出现先于胚孔封闭, 是对高原环境的一种适应和进化。 相似文献
4.
5.
虾须草属Sheareria (菊科Compositae)是我国特有的单型属.国内学者将其置于向日葵族Helianthereae米勒菊亚族MiUeriinae,而Robinson和Nesom则认为该属应归属于紫菀族Astereae.我们比较该属与向日葵族、紫菀族代表植物种类的微形态学、解剖学和细胞学特征.虾须草S. nana舌片近轴面细胞为线形,具横向条纹,细胞中央纵向隆起,与紫菀族代表种相同或相近,而与向日葵族的代表种中的细胞近圆形、表面具乳突存在显著区别.在舌状花子房壁横切面上维管柬(肋)间部分的结构上,5种向日葵族植物具有如下共同特征:子房壁含3-4层结构,即表皮、下皮层、小细胞区,有的还有薄壁细胞层;表皮与下皮层细胞大小和形态一致,排列整齐.虾须草与5种紫菀族植物的子房壁均只由表皮和薄壁组织组成.虾须草为二倍体,核型公式为2n=2x=18sm.虾须草与紫菀族的染色体基数均为x=9,而和向日葵族普遍存在的染色体基数x=10不同.所有的证据都表明虾须草属应置于紫菀族,而不是向日葵族中.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我国地下真菌3个新种和2个新记录,它们是:太原块菌Tuber taiyuanense Liu sp.nov.,苍岩山层腹菌Hymenogaster cangyan-shanensis Liu sp.nov.,山西须腹菌Rhizopogon shanxiensis Liu sp.nov.,棱孢层腹菌Hymenogaster fusisporus(Massee et Rodway)G.H.Cunningham以及小硬皮腹菌Sclerogaster minor Coker et Coudl。 相似文献
7.
从玉米须60%乙醇提取液中分离得到了14个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柯伊利素-7-O-β-D-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2)、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苷(3)、L-鼠李糖(4)、豆甾-4-烯-3β,6β-二醇(5)、7α-羟基谷甾醇(6)、7β-羟基谷甾醇(7)、胡萝卜苷棕榈酸酯(8)、大豆脑苷I(9)、7α-羟基谷甾醇-3-O-β-D-葡萄糖苷(10)、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1)、棕榈酸(12)、胡萝卜苷(13)和β-谷甾醇(14),其中化合物1、4和7~12为首次从玉米须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9.
白蚁诱食信息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蚁为社会性昆虫,其组织结构和联系方式主要由白蚁外分泌腺产生的起诱导和调节白蚁行为反应作用的信息素来获得。由白蚁下唇腺产生的诱食信息素,能够在白蚁巢体的群体性食物采集中诱使取食白蚁形成聚集,并且取食食物的相同位置,从而提高白蚁巢体采集食物的效率。目前,已确定对苯二酚为白蚁诱食信息素,且认为整个等翅目昆虫都产生和使用对苯二酚作为诱食信息素,与分类地位和生物学特性无关。该文概述了白蚁诱食信息素的分泌器官、种特异性、生物学意义、生物合成途径及其在白蚁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中华须鳗嗅觉器官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10尾不同体长中华须鳗嗅觉器官的结构.结果表明:中华须鳗嗅囊呈楔型;嗅囊膜和嗅囊腹面的透明膜共同围成嗅囊腔;嗅囊长径与眼径的平均比值为2.2倍;每侧嗅囊嗅板数变化范围在30~44之间;嗅板远轴端有一纤毛和嗅孔密集的舌状游离突;嗅板上皮纤毛密集,纤毛细胞表现为3种类型:纤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感觉细胞;纤毛非感觉细胞和微绒毛细胞也出现在嗅囊壁.嗅板上大量的纤毛表明,中华须鳗嗅囊的水动力机制应属嗅板纤毛搅动型(isosmates).除观察到嗅囊壁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微嵴外,还首次在嗅板上观察到一种呈荸荠状的杆状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