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 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 μm), 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 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 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相似文献   
2.
串管海绵在中–晚奥陶世经历了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 在北美、新南威尔士、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等地的上奥陶统地层中皆有报道, 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华南奥陶系串管海绵首次系统古生物学的报道, 详细描述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Corymbospongia (丛花海绵属)化石, 并基于C. amplia Rigby, Karl, Blodgett & Baichtal, 2005和C. mica Rigby & Potter, 1986的标本展示该属化石外壁的微孔等特征性结构, 这2个种具有跨板块的生物地理分布。综合串管海绵产出层的碳酸盐岩微相以及伴生钙藻和珊瑚化石等群落分子的指相参照, 识别C. amplia和C. mica均具有明显的生态专属性: C. amplia为造礁生物, 在小型微生物岩中出现; C. mica则代表适应于更浅水生境的平地群落代表。本研究将为从底栖生物群落角度开展扬子区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理重建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